星期四, 30 10 月

「安美經中」難以為繼,韓國陷入中美對抗漩渦

「安美經中」難以為繼,韓國陷入中美對抗漩渦

特朗普總統與韓國總統李在明於8月在橢圓形辦公室會晤。

今年8月,韓國新當選總統李在明訪問華盛頓期間,被問及韓國長期奉行的「安美經中」(anmigyeongjung)政策——該國在中美之間保持戰略中立的既定方針。

這一韓語表述大致可譯為「安保靠美國,經濟靠中國」,指韓國在國防上依賴美國、經濟上則需依託作為韓國企業關鍵市場的中國,並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狀態。

但中美競爭加劇讓韓國難以再兼顧兩者。「如今已不可能再繼續維持那種邏輯了,」李在明表示。他承認,韓國正被迫做出選擇,且目前無法偏離美國的政策方向。

與全球經濟碎片化背景下的許多國家一樣,韓國被捲入激烈的貿易戰,在出口管制、制裁與關稅的夾縫中陷入兩難境地。

如今韓國的困境尤為棘手。它既要維繫與美國的關鍵同盟關係,同時還需應對特朗普總統提出的苛刻要求——完成兩國7月原則上達成的貿易協議。

另一方面,中國這個龐大的鄰國既是特朗普經濟不滿的主要目標,也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若計入香港,中國占韓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預計本周特朗普將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將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會面,在此之前,韓國已感受到站隊美國的沉重代價。

本月,韓國造船企業韓華海洋的五家美國子公司遭到中國制裁。中國指控該公司「支持並協助」美國調查中國造船業的貿易行為。韓華海洋去年以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費城的一家造船廠,原本有望成為特朗普藉助外國投資重振美國造船業計劃的核心力量。

李在明8月在費城韓華造船廠,身旁是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喬希·夏皮羅。

「這無疑是一記警鐘,」布魯金斯學會東亞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國項目主任呂寅曄(Andrew
Yeo)表示,「我認為這一施壓點超出了韓國的預期。」

早在韓美討論美國造船業投資事宜時,中國共產黨旗下的《環球時報》就在7月的評論文章中警告,稱「地緣政治能顛覆經濟規律」是「高風險賭博」,並提及美國造船業的長期衰退趨勢。

幾周後,《環球時報》再發評論警告韓國,稱若有懸掛韓國標識的船隻參與美國對第三國的軍事行動,「可能引發麻煩,」並提醒韓國「警惕此類情況發生」。

中國商務部宣布制裁韓華海洋時表示,該公司與美國政府的合作危及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因此制裁勢在必行。

李在明的前任尹錫悅在宣布軍事管制後遭彈劾下台,在尹錫悅執政期間,韓國已開始將經濟重心轉向美國。在拜登總任內,這一轉變尤為明顯,當時美國為吸引韓國企業赴美建廠,提供了投資補貼。

如今韓國感受到中國的壓力,同時也發現,即便承諾深化與美國的經濟聯繫,也未能贏得特朗普政府的青睞。

根據7月達成的初步貿易協議,韓國同意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並斥資1000億美元採購液化天然氣。作為交換,特朗普同意將最初宣布的25%關稅降至15%——這對韓國汽車製造商而言是關鍵讓步。

但在隨後的三個月里,韓國政府對白宮的部分要求猶豫不決。由於最終協議尚未敲定,美國尚未下調關稅。韓國原本期望,3500億美元投資中大部分以貸款和貸款擔保形式實現,但特朗普卻要求以現金投資為主——與美國和日本達成的協議類似。

然而韓國表示,如此規模的現金投資可能導致本國貨幣動蕩。它已請求特朗普政府提供貨幣互換安排,平抑外匯市場波動並防止韓元崩盤。

韓國韓華集團造船廠去年在巨濟島為一艘美國海軍艦艇進行大修,這是該公司發布的一張照片。

儘管韓國官員在本土舉辦峰會前緊急斡旋,試圖促成協議,且兩國仍不斷承諾「協議即將達成」,但目前仍未敲定最終版本。

韓國保守派日報、向來支持韓美強化同盟的《朝鮮日報》批評特朗普採用強硬手段逼迫韓國讓步,並警告此舉可能迫使韓國企業倒向中國。

「特朗普對美國盟友的強硬態度始終未變,」該報評論員楊尚勛(音)寫道。「在他看來,一個國家是美國的盟友這一事實本身似乎就是重大軟肋。」

特朗普定於周三在韓國與李在明會面。李在明此前接受CNN採訪時降低了對峰會前達成協議的預期,稱「達成最終協議前,仍需大量時間和努力進行調整與修正」。

在中美日益激烈的博弈中,韓國的半導體技術也淪為棋子。特朗普上任前,美國就已限制向中國出口所謂高帶寬存儲晶元——這類晶元對運行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至關重要。

儘管短期內,對人工智慧晶元看似無窮的需求或能抵消出口管制的影響,但長期風險依然存在。中國政府正為本土晶元企業提供巨額資金支持,助力其縮小與海外半導體企業的技術差距,為未來培育競爭對手奠定基礎。

韓國政治經濟學家朴俊(音)表示,業界越來越擔心中國企業將很快趕上韓國兩大高帶寬存儲晶元製造商——SK海力士和三星電子。

「中國企業追趕所需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長,」朴俊說。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