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黑龍江五常市網友在社交媒體發布,自家門口的地面上散落著數十隻燕子,疑似被凍死。
隨後,五常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此現象為正常現象,燕子本是秋天飛走,但因氣溫驟降,小燕沒能飛走所以凍死了。
在「東北變天凍死燕子」的相關詞條登上熱搜後,不少網友對燕子們的「凄慘命運」感到唏噓,並紛紛表示願意為燕子過冬「盡綿薄之力」。
「燕兒啊,你可長點心吧,天冷了你就來家裡,火炕給你燒上,爐子給你點上,暖和了再飛走。」
但這些倒斃在深秋的燕子,真是「凍」死的嗎?
「凍死」還是「餓死」?
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何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要想真正判斷網友家門口的燕子是否真的是凍死的,可能需要「剖腹」來證明。
何鑫介紹稱,網友發布視頻中的燕子初步判斷為金腰燕,和家燕一樣,是廣泛分布在我國北方的燕子種類,都屬於夏候鳥,春天來北方繁殖,而秋天則會南飛至越冬地。

在瀋陽築巢的金腰燕圖/視覺中國
在何鑫看來,人類的正常體溫在36至37度左右,而鳥類的平均體溫要更高,會達到40多度,而部分鳥類在秋冬季節來臨之前還會經歷一次換羽,甚至有些鳥類能在遷徙的過程中進行換羽。
從這個角度來看,燕子其實是比人類更「耐凍」的。
何鑫認為,鳥類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如果可以獲得充足的食物,從而對體能進行儲備,是有概率對抗突變的天氣的。
所以,簡單來說燕子死去是因為天氣寒冷也沒有問題,但真正的原因更像是氣溫的變化,導致燕子日常可以獲取的食物突然失去,從而無法取食,隨後「饑寒交迫」而死。
對此,《科普中國》發文也印證了這一點,天氣節律被打亂,低溫導致昆蟲的飛行高度降低,燕子也不得不在更低的高度捕食。依賴飛蟲的燕子找不到食物、體力透支,於是出現集體滯留甚至死亡的現象。
「但在剖腹證明之前,無法判斷其真實死因。」何鑫說。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五常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工作人員還對媒體表示,「凍死」的多為小燕崽,而大燕子已經都飛走了。
說好的全家整整齊齊去南方過冬,為什麼把孩子扔了?
生娃太多,扔一點?
「凍死燕子並不是什麼稀罕事。」瀋陽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周海翔退休多年,但依然有大量的時間在戶外觀測鳥類。
周海翔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這種情況在東北非常普遍,每年都有沒能遷徙而失去生命的鳥類,各種品種的都有,小鷿鷈每年都有死掉的。

網友拍攝死亡燕子圖/視頻截圖
在周海翔看來,燕子「凍」死的根源不是「冷」,反而是「熱」。
周海翔介紹稱,近年來隨著東北冬天氣溫逐年升高,暖冬的情況非常明顯,即便是今年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一夜入冬」,但對於東北來說仍然屬於氣溫偏高的情況。自己剛剛從大興安嶺林區返回瀋陽,整個東北仍然沒有完全入冬,甚至樹葉都沒有掉光。
持續暖冬為各種鳥類製造了一種假象,可以偷摸多生一點。
原本由於冬日嚴寒,大量鳥類春日回到東北後,在夏天進行繁殖,每年繁殖一窩幼崽,以家燕為例,一窩約5個蛋。這樣的繁殖頻率,在天氣變化之時,燕子能夠舉家南遷。
但隨著冬日氣溫逐漸升高,鳥類開始改變原本的繁殖計劃,燕子從每年一窩達到每年兩窩甚至三窩,這就造成真正氣溫變高之時,必然有一些亞成體幼鳥無法滿足遷徙條件而被放棄。
「從我們人類的視角看,這樣的父母好像非常不負責任甚至有些殘忍,但是從自然的視角去看,它們已經是自然博弈中的贏家了。」
即便是最終有無法帶走的小燕,但是繁殖出來的幼崽還是壯大了種群的基數,讓繁殖真正落到了實處。
在周海翔看來,這樣的情況在鳥類看來屬於自然損耗,也體現了它們因自然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能力。
讓到屋裡喝杯茶?
關於熱心網友表示,燕子要是太冷可以在家裡盤旋幾日補充能量再走的提議,何鑫認為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極難實現。
「由於野生燕子是吃活食,尤其是飛蟲,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工飼養的難度很大,它不像猛禽等大型鳥類,可以使用填肉的方式幫助其恢復體力,普通百姓既沒有經驗也沒有相關的工具,貿然填燕,很有可能給燕子捅死,這就造成了二次傷害。」何鑫說。
不僅如此,何鑫介紹說,從燕子無法進食到最終死去的時間會非常短,如果說我們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還具備一些忍受飢餓的能力,很多鳥類是不具備忍受飢餓的能力的,一場飢餓開始轉化成身體機能的下降,到死亡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也就是說,當你能從地上撿到不行了的燕子的時候,它可能真的已經不行了,上什麼手段也不太好使了。」何鑫說。
周海翔介紹,在20世紀初,歐洲也發生過因為氣溫變化而導致的候鳥無法南遷的情況,當時的人們曾選擇把鳥類捕捉後用籠子放在飛機和火車上,拉去南方過冬。
可最終收效甚微,在過程中大量鳥類因為應激而死亡,最後一算,比原地餓死,死得還多。

1931年鳥類保護組織將維也納的燕子空運至威尼斯過冬 圖/視覺中國
在周海翔看來,遷徙本身就是部分鳥類的一種能力,甚至在社群中成為某種文化,在自然環境不斷變遷的過程中,所有動物都在根據自身的情況和自然進行博弈,有些博弈是隨機的,有些博弈則是傳習的,這些過程本身非常有趣和值得研究,但沒有必要人為干預。

燕子在飛行中餵食幼鳥圖/視覺中國
曾經有科學研究證明,我國東北的燕子南遷的目的地在東南亞一帶,但同時也有一些新的觀測表示,部分東北燕子南遷至我國山東、江蘇一帶便不再繼續向南,這或許也來自某些個體對於自然變化的臨時判斷。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李雨航曾在若爾蓋濕地觀測黑頸鶴的交配,他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當年自己觀測的一對黑頸鶴父母,因為孩子孵化得比較遲,最終選擇整個冬季滯留在了繁殖區,並沒有選擇遷徙,最終舉全家之力扛過了寒冷的冬天。
燕子,說你呢,都是當父母的,你看看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