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1 10 月

美國巨頭敗退新能源:電動血裁1750人 氫燃料也放棄了

美國巨頭敗退新能源:電動血裁1750人 氫燃料也放棄了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美國汽車的電動化踩剎車,連美國最大車廠都沒逃過。

就在最新披露的三季度財報中,通用汽車的利潤和全年指引雙雙超出市場預期,股價一度大漲超14%,創六年來最大單日漲幅。

公司在財報中透露,這次業績提升,有一半功勞來自電動化進展——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市場,電動化都實現了明顯增長。

然而,市場的掌聲還沒落下,通用汽車卻宣布了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

新一輪大裁員啟動,波及上千名員工,而且裁的就是電動汽車和電池產能。

  通用汽車血裁千人,劍指新能源

據通用汽車官方消息,公司計劃在美國範圍內縮減電動車和電池產量,並啟動新一輪裁員。

裁員範圍包括美國底特律電動車工廠的約1200個崗位,以及與LG品牌合資的俄亥俄電池工廠的550個崗位。

而且這還沒完,從明年1月起,通用還將暫停田納西和俄亥俄的兩座電池工廠的電芯生產,時間長達六個月,有約1550名電池工廠員工會被臨時解僱。

同時,底特律電動汽車工廠也將從雙班制縮減為單班制,產能預計下調約50%。

要知道,這家工廠生產的是通用的幾款重磅純電皮卡,包括雪佛蘭Silverado EV、GMC Sierra
EV、以及凱迪拉克Escalade IQ和悍馬SUV等。

對比之下,消息來得突然且令人意外。

因為就在不久前,通用才剛披露第三季度的財報,得到了市場的熱切回應。

公司Q3營收為486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較市場預期多出近12億美元;凈利潤13億美元,調整後息稅前利潤34億美元,均超出市場預期。

通用基於此還上調了全年指引:

調整後息稅前利潤預計為120億~130億美元,高於Q2預期的100億~125億美元;汽車業務現金流預計為192億~212億美元,同樣遠超Q2預期的75億~100億美元。

具體到業務上,通用汽車透露電動化進展尤為突出,特別是在其兩大主力市場——北美和中國,都各自提速明顯。

在北美市場中,通用汽車的電動車交付量同比大漲45%,創歷史新高,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16.5%,僅次於特斯拉。

在中國市場,通用的新能源車型也連續十個季度同比增長,另外通用也達成連續四個季度在中國盈利的成就。

既然如此,為什麼通用要在此時裁員,還針對新能源業務?

通用CEO瑪麗·巴拉(Mary Barra)透露了公司的「苦衷」。簡單來說就是兩方面原因:

一是美國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放緩;二是監管環境和聯邦激勵政策發生變化。

巴拉所說的「聯邦激勵政策」,指的是7500美元的電動汽車購車補貼,這項政策已經在今年9月30日正式取消。

所以按照通用汽車的預測,比起第三季度,接下來公司在美國的電動汽車銷量可能會打折扣。

回想剛宣布進軍電動化時,通用汽車還表現得野心勃勃,曾立志要在2035年停售燃油車,實現100%全面電動化。

通用還表示要在2025年之前,在全球推出30款電動汽車,公司為此計劃投入超270億美元用於研發。

畢竟通用是美國最大車企,亦是上一時代「美國汽車」的象徵,既有財力又有影響力。

且這家車企實際很早就有新能源轉型的意識,1966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燃料電池汽車,1996年發布了電動汽車鼻祖、現代汽車工業史上,第一款為大眾市場規模化生產的電動汽車——EV1純電車……

然而,斗轉星移,時代變遷,現實遠比預想殘酷,美國的電動化普及速度也遠沒趕上通用的計劃。

比全面電動化更先到來的,是新能源業務帶來的不斷虧損,公司CFO保羅·雅各布森(Paul
Jacobson)坦言,目前僅有約40%的電動車產品能夠盈利。

所以現在,通用不再強調「2035年全面電動化」的目標,而是轉為「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產能」。

同時,公司通過縮減過剩產能、採用通用部件和新技術、出售電池工廠及停止部分車型生產等方式降低成本,這一季度已經為電動車業務重組計提16億美元費用。

除了裁員、減產,氫能業務的異動,也被外界視作是通用新能源減速的動作之一……通用的新能源夢,要碎了嗎?

  通用汽車氫能也干不下去了?

不久前,多家媒體報道稱,通用汽車決定終止旗下HYDROTEC品牌下一代氫燃料電池研發項目,價值5500萬美元工廠的建設計劃也被擱置。

在不少人看來,這似乎宣告了通用布局幾十年的氫能事業功虧一簣。

通用汽車對這個決定作出的解釋是,氫能源在備用電源、採礦和重型卡車等特定高需求工業應用領域,仍具有發展潛力。但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仍是道阻且長,充滿不確定性:

美國國內氫能源成本高企,且基礎設施有限,這制約了消費者對燃料電池汽車的接受度。

因此,公司打算優先考慮「具有成熟市場吸引力」的領域。

不過,與本田汽車合資的Fuel Cell System
Manufacturing,仍將正常運轉,繼續生產現有的固定和工業用途的氫燃料電池。

不管怎麼說,即便做了充足準備,通用汽車也依然在轉型過程中被迫進度踩剎車。

事實上,不光是通用,過去一年,不少重心放在美國的車企開始有「電動焦慮」。而且伴隨購車補貼到期,大多車企都認為,電動車市場的需求會出現顯著回落。

部分分析機構甚至預測,電動車在美國市場的滲透率,可能會從今年夏季的10%直接腰斬。

外界已經能感知到的是,這股「退潮」已經蔓延到多家知名車企,比如日產、Stellantis、保時捷等,都已宣布取消或推遲部分電動車型計劃。

研究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副總裁山姆.菲奧拉尼(Sam
Fiorani)認為,美國汽車行業的電動車崗位還會進一步減少,產量將回落到幾年前的水平,而售價則更高。

但減速歸減速,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提高,依然是市場上普遍認同的觀點。通用汽車CEO也明確,新能源業務仍是公司發展的重要方向。

只不過,汽車行業的主角換了——

上一個時代,提到「美國汽車」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通用汽車,但現在說起「美國汽車」,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已經變成那家賣純電車的科技公司了,是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