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五(30日)10時在韓國釜山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歷時約1小時40分鐘,期間沒提台灣。對此,旅美華裔學、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不談」本身也是信號,就是選擇「經濟優先、政治延後」,會談聚焦止血經濟關係、穩定市場,而非處理敏感政治議題,並暫時進入「技術性喘息」。
翁履中表示,特朗普與習近平舉行六年來首次正式雙邊會談,成果偏向象徵性,並未觸及台灣議題。會後,特朗普宣布,美國將下調對中關稅10%;中國大陸允諾加強打擊芬太尼原料出口,並立即、大量採購美國大豆,同時放寬稀土出口限制。這些內容被納入兩國此前在馬來西亞達成的框架。
翁履中指,特朗普形容會面成功,稱習近平是偉大國家的偉大領導人,雙方關係將長期保持穩定;習近平則表示,中國的發展與美國再次偉大的願景息息相關,強調兩國需要成為朋友與夥伴。

2025年10月3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韓國釜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晤。(Reuters)
外界關注台灣議題是否會被納入談判,但特朗普卻表示沒談到。翁履中直言,「不談」本身也是信號,就是此輪會談聚焦止血經濟關係、穩定市場,而非處理敏感政治議題。因此,雙方選擇「經濟優先、政治延後」的互動,也是一種暫時的「戰略冷卻」。北京要維穩市場,華府要避免摩擦。這次習特會的真正目的,是「止血不對抗、降溫不退讓」。
翁履中續分析,特朗普先以芬太尼議題提高關稅,再藉談判宣布降低關稅,塑造親自解決問題的外交成績;北京則以大豆與稀土作低成本讓步,既滿足美國政治需求,又保留戰略彈性。
他總結道,這場習特會「短期止痛,長期拉扯,經濟降溫,政治升溫」,雙方換了一種不著痕迹的對抗方式,進入「帶笑的冷戰」階段。台灣雖未被納入談判桌,但並非放棄,而是這張牌要留到更有利的時刻。最後,他提醒,面對中美角力,台灣不能只假設最佳劇本,必須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