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 11 月

五萬億美元的英偉達,讓世界開始恐懼

五萬億美元的英偉達,讓世界開始恐懼

當前,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卻又被忽視的變化是,類似英偉達這樣的超級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在全球擴大其影響力。

10月29日,英偉達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6萬億元)。上一個4萬億美元市值的里程碑,同樣是由英偉達創造,兩次間隔只用了短短133天。

如果將英偉達看作一個獨立經濟體,其市值將輕鬆超越德國和日本2024年的全年GDP總值,僅次於中美兩國,位列全球第三。美股「七姐妹」總市值更是逼近22萬億美元,超過美國GDP的70%。

當然,市值與GDP不能簡單進行類比,但不可否認的是,「七姐妹」的股票確確實實代表著近22萬億美元的真實財富。若將其全部折算成黃金,幾乎可以買下地球上所有已被開採的黃金。

面對如此龐大的資產規模,很多人心中難免會犯嘀咕,這驚人的股票市值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泡沫?

01

在2022年,英偉達只是全球幾家頭部晶元製造商中的一員,市值僅有4000億美元左右,一半營收來自於遊戲顯卡的售賣。那年年末,ChatGPT
3.5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全球科技行業的走向與格局,AI迅速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

英偉達左手緊握著GPU,右手掌控著CUDA生態,前者為AI大模型提供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硬體支持,後者為AI軟體開發者們提供軟體服務。軟硬體同時拿捏,英偉達近20年的技術沉澱,在這一刻終於全面爆發。

短短3年,英偉達市值飆漲逾10倍,突破5萬億美元大關。這一體量,等同於全球前十大晶元公司中,其餘9家的市值總和,英偉達已然加冕為晶元世界的絕對王者。與此同時,公司凈利潤也同步激增逾10倍,盈利能力的強勁增長與市值擴張相匹配。所以,看似反直覺的是,其股票估值仍處於合理區間。

能夠達成如此成就,離不開幾家科技巨頭的「傾囊相助」。2025年,微軟、Alphabet、亞馬遜、Meta、甲骨文這5家上市公司預計資本開支將接近4000億美元,明年還承諾投入更多。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正通過採購英偉達的AI晶元,直接轉化為英偉達的營收與利潤。

更加振奮人心的是,OpenAI承諾,未來幾年將投入逾1.4萬億美元用於AI基礎建設,其中5000億美元用來採購英偉達的晶元。

全球AI基礎設施建設的浪潮席捲而來,每年投入資本高達上千億美元。然而,在這場資本狂飆中,真正實現可觀利潤的,只有英偉達、微軟等提供算力基礎設施與雲服務的「賣鏟人」。相比之下,AI應用本身所帶來的直接收益,與龐大的投入相比則有些微不足道。

以行業標杆OpenAI為例,ChatGPT
3.5在發布僅5天後,就擁有了百萬用戶。如今,OpenAI周活躍用戶更是達到了8億人,用戶規模增長速度之快可謂前無古人。發布沒多久的Sora
2,已經在全球掀起了AI視頻製作熱潮。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OpenAI提供的AI應用好用、愛用,卻不願意為之付費,付費率僅5%左右。理想汽車CEO李想在一次訪談中一針見血地提到:「大家在拚命使用AI,在為AI做投資,但是我的工作時長並沒有減少,我的工作結果並沒有變好。」或許這就是AI應用付費率普遍較低的癥結所在。

根據OpenAI向股東提交的財務報告,今年上半年,OpenAI的營收只有43億美元,虧損卻高達135億美元。微軟最新發布的三季報透露,其對OpenAI的權益法投資導致凈利潤減少31億美元。微軟持有OpenAI約27%的股權,以此推算,OpenAI該季度凈虧損約115億美元,OpenAI的虧損幅度正在急劇擴大。

作為美國資本市場的寵兒,OpenAI並未讓冰冷的數據束縛住其雄心,並立下了2030年實現2000億美元營收的宏偉目標。OpenAI現在正在積極拓展軟體生態,探索更多商業化的可能。然而,若以同樣靠軟體生態吃飯的Meta為參照,其全球用戶規模達35.4億,2024年營收也不過1645億美元。OpenAI要如何達成目標,現在恐怕要畫個大大的問號。

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曾坦率承認,當前AI領域的狂熱與當年的互聯網泡沫有很多類似之處。有人將會虧掉一筆驚人的錢,但不知道是誰。有趣的是,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奧爾特曼表示:

當有人說OpenAI快要倒閉了時,我真想告訴他們可以去做空我們的股票,然後我很樂意看著他們虧錢。

顯然,在奧爾特曼心裡,未來很多AI公司會紛紛倒閉,但絕對不會是OpenAI。同時,OpenAI正在籌備以高達1萬億美元的估值上市,為其龐大的資本開支提供更多流動資金。

華爾街與矽谷都對OpenAI的前景極為樂觀,再加上美國科技巨頭日益增長的資本開支,成為英偉達股價不斷飆升的重要心理支撐。

02

回溯至世紀之交,「千年蟲」問題最終只是虛驚一場,但一場註定被載入史冊的互聯網泡沫,也就是奧爾特曼提到的「科網泡沫」,卻已走到了破滅時刻。

互聯網的出現,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重塑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並由此催生出了難以估量的市場。而在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剛剛進入大眾視野時,就有一批投資家與企業家看到了其中的潛力,紛紛向其中重金投入。

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0年,美國風險資本投資總規模約為1190億美元,比之前的5年增長了13倍,其中約有535億美元(佔總投資額的45%)流向了互聯網相關行業。

在這樣的巨額投資下,就連堅稱「互聯網是非理性狂熱」的保守派代表、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在2000年初徹底顛覆了自己的觀點,表示「互聯網是新經濟,資本下注新經濟是正確方向」。

谷歌、亞馬遜等企業彼時只是初創公司,英偉達剛剛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GPU,思科才是當時無與倫比的科技巨頭。

作為互聯網起步時代的「賣鏟人」,生產路由器、交換機等網路設備的思科,恰如同今天的英偉達。當時的投資者認為,互聯網市場只要還在擴張,對思科設備的需求就會水漲船高。

為了迎合市場心理,思科巧妙地利用「供應商融資」擴大市場需求。思科為互聯網初創公司提供投資或貸款,這些公司再用這筆錢購買思科的設備,不斷推高其營收規模。

然而,投資者們很快就意識到,各類網站雖然能靠營銷快速積累用戶,但普遍缺乏可靠的商業模式,難以使企業盈利。隨著幾個標誌性的明星初創公司現金流斷裂而破產,投資者信心崩潰,一場席捲美國科技行業的危機一觸即發。1995年後成立的互聯網公司中,最終有一半以上都走向了破產的結局。

互聯網泡沫的破裂,成為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導火索。納斯達克指數從2000年3月的峰值到2002年10月,暴跌近80%。思科同樣元氣大傷,市值跌去近90%。

歷史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前行,AI應用的盈利能力現在同樣是個謎。英偉達承諾向OpenAI投資至多1000億美元,支持其購買自家產品,一切都似曾相識。

科技巨頭們如果只是用自己的利潤進行投資還則罷了,就算最後AI泡沫真的破裂,影響也相對可控。然而,為了在這場AI競賽中取得勝利,Meta剛剛創紀錄地宣告發行至少250億美元債券,甲骨文在9月也發行了180億美元債券。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除了這些明面上的融資,部分科技公司為避免舉債影響財務報表,正在與私募股權公司合作,悄然發售一種複雜的金融產品。

私募出資或籌集資金,為科技公司建設數據中心,科技公司則承諾用未來數年的租金償還建設費用。多份租賃協議被打包為證券,並根據違約風險劃分為不同的「層級」,供私募出售再次籌集資金。

這種將風險分層包裝的融資模式,不禁讓人聯想起一個恐怖的名詞——次級抵押貸款。那個曾經引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除了科技公司未來因缺乏資金而無法支付租金的風險外,這些數據中心正因AI晶元快速迭代面臨迅速貶值,當其價值低於違約代價時,科技公司有可能選擇主動違約。

用貸款建造的龐大數據中心,正將更為廣泛的投資者與快速前行的AI列車牢牢綁定。鐵索連環固然能帶來更強的穩定性,可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問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將難以估量。

現在,全球海量AI投資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矽谷可以砸錢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技術,像互聯網一樣,讓全球企業與用戶為之買單,再次改變這個世界。

03

電影《大空頭》的原型,早在2005年就開始做空「次貸」,成功預言2008年美股崩潰的邁克爾·伯里(Michael
Burry),上周五在社交平台中發布了一條隱晦的警告。

有時,我們看到泡沫。有時,我們尚可有所作為。有時,唯一獲勝的方式就是不玩。

我們難以得知伯里這次又嗅到了什麼信號,但至少他對於當前美股的態度肯定不是看多。悲觀是一種遠見,伯里做空「次貸」初期,正處於狂熱的上漲階段,一度使伯里爆虧。

從美國科技巨頭們披露的三季報情況來看,他們整體的盈利水平還在不斷提升,貢獻著正向現金流,至少為明年的資本開支提供了保障。如此一來,英偉達還能夠接著奏樂接著跳舞,或許過不了多久,市值就能再創下新的里程碑。

AI行業或許無法脫離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陷入泡沫破裂低谷期。令人略感欣慰的是,這件事已經引起了業界廣泛討論,或許會起到一些警示效果。

世紀初的互聯網熱潮確實引發了世界巨變,如今的AI技術大爆發同樣可能為人類世界帶來顛覆性改變。永遠不變的是,即便你上了牌桌,押對了寶,也未必能笑到最後。

在世紀初那一輪互聯網泡沫中,一些公司永遠倒下了,而存活下來的部分互聯網公司,成為了今天的科技巨頭。

這一輪AI熱潮中,「七姐妹」中又有哪幾家公司能笑到最後呢?

一個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卻又被忽視的變化是,類似英偉達這樣的超級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在全球擴大其影響力。

遊戲《賽博朋克2077》的世界觀下,由於經濟危機、地緣衝突、企業過度擴張等一系列因素,各國政府的話語權急劇衰落,各行各業的超級公司們填補了這一空白,成為世界秩序的真正掌控者。

《賽博朋克2077》所虛構的場景,似乎正在成為現實。「巨無霸」公司的經濟影響力,自不必說,從市值就可見一斑。涉及文化領域,互聯網中幾乎所有社交媒體,追根溯源都逃不脫超級企業。更別提將來AI被廣泛應用後,超級企業只需修改演算法,即可在社交媒體中廣泛生成有利於他們的內容。

在政治方面,美國企業每年遊說支出都會在財務報表裡明確列出,且逐年遞增,用投資換取政策特權更是屢見不鮮。美國總統選舉背後,也少不了超級企業的影子。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不光大張旗鼓地為特朗普拉票,甚至一度直接插手美國政治,光明正大地進入政府部門任職。哪怕是在大國博弈中,英偉達CEO黃仁勛都曾多次明確反對美國晶元出口禁令,其產品更是成為了談判籌碼。

不光是在美國,美股「七姐妹」的各家CEO如今都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能成為當地政府的座上賓,得到國家元首級的高規格接見。

並且,這些超級公司正在變得「大而不倒」,難以被監管。

美國司法部在2020年對谷歌發起反壟斷訴訟,經過5年的糾纏,美國法院認定谷歌確實違反了反壟斷法,但谷歌無需出售其Chrome瀏覽器,只需要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數據共享。這意味著,美國司法部付出數百萬美元的訴訟費後,取得的實際結果相當有限。過去十年中,谷歌屢次因觸犯歐盟的反壟斷法被罰款,上繳數十億美元的「保護費」後,谷歌仍然「知錯不改」。

在超級公司的壟斷下,初創企業們更加難以出頭,最後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得到超級公司入股,要麼被超級公司輕易模仿而被擠垮。

現在炙手可熱的,所謂的初創公司OpenAI,從創始之初就不是什麼無名之輩。除了廣為人知的馬斯克外,全球在線支付平台PayPal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領英聯合創始人里德·霍夫曼等一眾大佬,紛紛為OpenAI慷慨解囊。

超級公司全方位增長的影響力,已經成為房間中的大象,顯而易見,卻被集體忽視。政府、企業、公民之間,隨著少量企業成長為超級公司,平衡關係正在發生轉移。

在政府掌控秩序時,公民選舉對政府行為形成制約,使其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考慮公民利益。超級公司只需要對少數股東負責,以盈利為首要目標。如今,政府對於超級公司的掌控力逐漸減小,公民的生活又已離不開超級公司提供的服務,誰來平衡超級公司的權力?

一個由演算法統治、由資本驅動、由超級公司維繫的世界,恐怕遠比AI泡沫破裂更令人擔憂。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