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古紫舒俱來手鏈、龍涎手串、紅寶石手串、翡翠戒指、沉香吊牌、披毛犀擺件……徐先生看著寫滿了10本筆記本的各色藏品清單,感到束手無策。徐先生的爺爺今年80歲,家住大連瓦房店市文蘭街道。今年4月,他無意中發現,老人觀看直播三年花費40萬元,購入近萬件「收藏品」。徐先生根據購買記錄聯繫商家,卻發現商家大多失聯,維權無門。徐先生一家的遭遇並非個案,在直播話術與演算法推薦下,防範意識較弱的老年人正成為衝動消費與維權困難的高發群體。
上癮|2023年開始下單 快遞箱堆滿倉庫
徐先生的爺爺今年80歲,退休後和老伴居住在瓦房店市文蘭街道,平日里老兩口同住,子女常去探望。
今年4月,徐先生前去探望老人,意外推開家中倉庫門,眼前景象令他瞠目結舌。層層疊疊的快遞紙箱堆滿倉庫,拆開一看,全是樣式各異的首飾、擺件等「藏品」。

徐先生表示,倉庫平時很少有人進入,因此老人購物的行為一直未被察覺。經他再三詢問,老人才坦言,這些全是在某電商平台的不同直播間里陸續買的。徐先生翻看老人手機里的訂單記錄看到,老人最早從2023年左右開始下單,至今已購入各類「藏品」近萬件,老人自稱,至今總花費高達40萬元。

「一個直播間里最多一天就花費4萬多元,一單同款商品動輒購入六七件,少的也有兩三件。」徐先生說,正是這種高頻率、大批量的購買模式,使老人在三年間累積了近萬件「藏品」,看似購買的是十幾元的單品,卻總花費高達40萬元。
記錄|手寫10本藏品索引
10月29日,記者見到了徐先生與他從爺爺家中運出的部分「藏品」。快遞紙箱將一輛SUV的后座與後備箱,被塞得滿滿當當。記者隨機打開幾個紙箱,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個透明密封袋,每袋都整齊碼放著三四串同款手串、項鏈等物品,還有一些獨立擺件也整齊地排列其中。

徐先生表示,這些「藏品」單價從一元到上千元不等。根據徐先生提供的部分訂單截圖,記者看到,2023年11月6日~7日兩天時間裡,老人在一家名為「醉康家居生活53」的店鋪中,多次下單了商品名為「黃水晶手鏈招財手串黃diy手串男女款招財轉運飾品手串散珠」的鏈接,但款式各不同,有的顯示為「夏729手串」,抑或是「夏647收藏龍血松項鏈」,7筆訂單共花費10440元。

由於訂單筆數太多,徐先生至今未統計完全。但徐先生帶來了十本A5大小的筆記本,裡面是老人一筆一畫寫下的「收藏檔案」。每一頁都分門別類,清晰記錄著商品名稱、購買店鋪、克重、價格與日期,內容詳實。

此外,記者看到,每一個藏品都配有小紙條,上面是手寫標籤,標註著編號、材質與品名等信息,可以與手寫「檔案」一一對應。
辨別|「藏品」實為合成工藝品
現場,徐先生向記者展示了老人格外珍視的「披毛犀」擺件。這些擺件形如樹根,表面雕有紋路,單價從199元到499元不等。「主播一再強調,這些『披毛犀』未來能賣到千萬元,極具收藏價值。」徐先生轉述老人購買這些藏品的緣由。老人還深信,不少富豪也在囤積「披毛犀」製品,遇到金融危機時,便可變賣這類藏品以渡難關。
記者翻閱老人手寫的「披毛犀收藏」筆記中看到,他詳細記錄了相關「知識」:「披毛犀為萬年前已滅絕的遠古生物,真品稀少、價格連年上漲。」筆記中還明確寫道,他所收藏的「披毛犀」貨品是購自「江蘇連雲港東海縣凱旋股份有限公司」,並稱該公司老闆名為魏某,是「華東地區唯一具備營業執照和經營許可的正規企業」,還擁有直播官方旗艦店。
筆記顯示,老人自2023年4月13日起開始購入「披毛犀」系列商品,種類涵蓋擺件、角、碗、杯等。更令人擔憂的是,筆記中還記載了所謂「披毛犀」的治病功效。例如一款名為「黑金披毛勺子」的商品,購自「吉泰珠寶官方旗艦店」,重8克,標註「小孩發燒時用此勺連續喝水,30分鐘內可退燒」,而售價僅為9.9元。
徐先生說,所有「藏品」均未附帶任何鑒定證書。他已請從事鑒定工作的朋友查驗,結果顯示這些號稱能升值的「珍品」,其實都是合成材料製成的普通工藝品,並非真正的披毛犀製品。在他看來,不少「藏品」一眼便可辨出真偽,但老人卻對直播間所宣傳的「高端收藏」深信不疑。

維權|售後時效已過維權陷僵局
老人為何大量購買這些「藏品」?徐先生轉述爺爺的話說,直播間的主播一再強調這些都是「限量福利」,並聲稱「帶大家致富」,下單後,這些藏品將來能翻成千上萬倍的價值。話術間不斷強化其升值空間,老人對此深信不疑。
徐先生希望聯繫商家退貨退款,卻發現訂單年限久遠,多數賣家已失聯,電商平台客服也始終是機器應答,無法轉接人工。11月2日,徐先生收到網購平台給出答覆稱,商品售後時效已過,無法退貨退款。
提醒
面對一屋難以處置的「藏品」,他在無奈之餘,也想通過本報提醒廣大老年朋友,面對「限量」「升值」「治病」這類宣傳,一定要保持警惕。他呼籲老年消費者在支付前,盡量與子女商量,或向平台索要商品的鑒定證書與來源證明。
此外他提醒廣大市民,老年人接觸網路直播購物時,容易輕信主播話術,也常因「怕子女說」而獨自下單、隱瞞消費。希望大家在尊重老人們消費意願的同時,也能幫助識別風險、理性判斷。
記者調查
①直播間監管不嚴,誇大宣傳成風
近年來,隨著直播電商迅猛發展,老年群體被演算法推薦精準包圍,在「限量秒殺」「保值增值」等營銷話術的攻勢下,極易產生衝動消費。然而,由於老年人防騙意識相對薄弱,加上維權流程複雜,許多老年人在權益受損後往往難以獲得有效救濟。
徐先生說,當前多數直播平台對違禁詞監管嚴格,違規內容易被強制關閉或停播。然而,在該電商平台的直播間中,他認為監管存在明顯漏洞。主播話術屢屢違反《廣告法》,頻繁使用誇大功效的表述,甚至通過在評論區打字等方式規避審核,徐先生認為平台在此方面負有較大責任。
10月30日上午10點,記者進入一家名為「祥潤收藏」的店鋪直播間。2024年6月徐先生爺爺曾在這家直播間下單購買過商品。直播中,主播正在講解一款沉香擺件,不斷使用「限量優惠」「難得稀有」「具有藥用價值」「寓意吉祥」等話術,並聲稱:「今天只要128元,11月就會漲到188元……」「沉香毛孔能排葯香一輩子,聞了緩解心情、改善睡眠、減輕壓力……」
隨後,主播又轉向推銷所謂「猛獁」材質商品,宣稱其為「不可再生資源,文玩界收藏級高端貨。」並表示其含有「鈣鋰鎂鉀硒等微量元素;可讓睡眠越來越好的功效。」儘管強調材質珍稀,該商品售價僅為98元,主播同時不斷渲染稀缺性,如「只上架1單」,以此促成用戶下單。
針對直播話術違規、老年人權益保護等系統性問題,記者詢問了購物平台是否有相應的關鍵詞監測機制,以及下一步將推出哪些具體的治理與整改措施。但截至發稿前平台暫未給出相關答覆。
②店鋪刻意規避市場主體登記,鑽政策空子
徐先生統計發現,老人所購「藏品」的經營地址高度集中,有超過30家店鋪經營地址均顯示為江蘇省連雲港市。徐先生說,今年10月中旬,老人曾獨自前往連雲港,輾轉找到一位曾多次交易、名為「毛毛」的主播。對方雖出面與老人會面還合了影,但當老人提出請其兌現直播間承諾,即回收藏品並協助高價轉賣時,該主播卻不辭而別,至今失聯。
徐先生髮現,大部分店鋪顯示的「個人聲明」中均聲稱屬於「銷售家庭手工業產品」或「從事零星小額交易活動(年交易額不超過10萬元)」,並以此為依據,表示依法無須辦理市場主體登記。
對此,徐先生提出兩點質疑:其一,主播曾在直播中多次承諾「下單滿10次可參展」「下單即可受邀參加珠寶店開業」等,均未兌現,涉嫌虛假宣傳與欺詐;其二,這些店鋪以「家居生活」為名,實際主營「文玩收藏品」,有刻意規避市場主體登記、鑽政策空子之嫌。
此外,針對店鋪資質問題,記者通過企業查詢平台,查詢老人筆記中提及的「江蘇連雲港東海縣凱旋股份有限公司」,但並未查詢到該企業相關信息。
律師解讀
禁止經營者通過虛假宣傳誘導老年人購買不符合需求的商品
針對此事,遼寧斌鵬律師事務所宋敖嘉律師表示,案例中的徐姓老人雖為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應對自身消費行為負責。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第十五條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通過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虛構或者誇大商品或者服務的治療、保健、養生等功效,誘導老年人等消費者購買明顯不符合其實際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務。宋敖嘉表示,80歲高齡的老人對直播營銷模式認知不足,對「藏品升值」等宣傳缺乏辨別能力,商家利用此種信息不對稱進行推銷,屬於針對性的誘導行為。
宋敖嘉說,該案例還需判斷交易中是否存在明顯不合理的對價關係。若有明確證據證明商家在直播中宣稱廉價工藝品「未來能賣出上千萬元」,此舉明顯超出合理價值預期,則涉嫌虛構事實、誤導消費者。根據《電子商務法》第十七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進行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電商主播利用老人對收藏品行業的不熟悉,以不切實際的升值承諾誘導其購買,已涉嫌構成欺詐。
此外,部分商家店鋪信息中援引《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聲稱無須辦理市場主體登記。該條款明確四種豁免登記情形:一是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二是銷售家庭手工業產品;三是個人利用自身技能從事依法無須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四是零星小額交易活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上述豁免僅適用於自然人經營,企業開展電商活動均需辦理登記。
宋敖嘉表示,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對平台內經營者負有審核其主體身份與行政許可信息的法定義務。如大量商家銷售此類「名不副實」的收藏品,平台基於管理職責應能察覺經營模式異常。對於涉嫌以「零星小額」規避登記的,平台可調取關聯賬戶合併交易數據;對所謂「自產」商品,則應核驗其物流記錄、貨源憑證及生產場地等證明材料。關於徐先生反映的,平台僅提供機器應答、拒絕轉接人工的行為違反法定義務。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第十四條要求,直播營銷平台建立健全消費爭議解決機制。而徐先生面對持續的機器應答,導致投訴無門,實質是平台拒絕履行「及時答覆諮詢、處理投訴」的法定義務。平台的此種不作為可視為平台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平台需對維權不暢造成的擴大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宋敖嘉提醒,直播間以98元售賣猛獁象牙製品的行為涉嫌違法。猛獁象牙雖非現生象牙,但仍屬於受管控的古生物化石製品,其銷售需具備相應資質。商家未經許可擅自銷售,不僅違反市場准入規定,更可能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可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及市場監管部門同步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