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11」,雖然早已提前開啟,但依舊分外冷清。
曾經萬人空巷的電商狂歡節,如今在消費者眼中已褪去光環。面對愈發複雜的規則,層出不窮的「偽折扣」套路,大家的熱情正被消磨殆盡。那些頭部主播們,也歸於沉寂,少了往日「雙11」的那種大戰般的喧鬧。
然而,這時候的董宇輝卻逆流而上,高調大促,鬧出了不小的動靜。
據報道,今年的董宇輝,和往年形成鮮明對比。2024年的「雙11」,他在關鍵大促周僅直播4小時,甚至「錯開兩場雙11專場」。而今年,「雙11」啟動之初,他便紮根直播間,連續3天高強度直播,全程督戰。
數據顯示,10月9日至11日,董宇輝掌舵的「與輝同行」直播間,銷售額突破3億元,率先交出亮眼戰報。有評論直言:「抖音一哥董宇輝,讓全網顫抖」。
單飛第二年,董宇輝親自下場,全面押注「雙11」,銷售成績很耀眼,但背後的焦慮和危機感也很真實。
01
董宇輝在今年「雙11」的高調參與,當然不是一時興起。
從帶貨主播變身商業掌舵人的他,面對的是一個「卷」字當頭的市場環境。
一方面,「雙11」這個曾經的流量富礦,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平台規則日益複雜,消費者對各種偽打折的套路感到厭倦,消費意願趨於理性,整個行業從高速增長步入平穩甚至收縮的新階段。
另一方面,大單飛後的董宇輝,早已不再是那個只需專註帶貨的主播。作為「與輝同行」的創始人兼CEO,他肩負著企業經營管理的重擔。
在「雙11」的關鍵促銷節點,他必須用實實在在的銷售數據,向市場證明:離開東方甄選,他依然具備「點石成金」的能力。
而2025年上半年的數據,無疑為他敲響了警鐘。
飛瓜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與輝同行直播間日均觀看人次為1504萬,較2024年同期的2750萬大幅下降45%,幾乎可以說是「腰斬」。
更令人警覺的是,董宇輝的粉絲增長速度日將放緩,甚至出現流失——僅10月份一個月,其個人抖音賬號掉粉達3.8萬。
這些冰冷的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直播電商行業增長放緩的前提下,即便是擁有「文化光環」的董宇輝,也無法逃脫流量的自然衰減規律。
正因如此,他在「雙11」高調回歸,親自坐鎮直播間,高強度投入大促,已成必然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雙11」前期,董宇輝主推家電、家居、3C數碼等高客單價商品,而非過去常見的食品、服飾等低單價品類。這一調整似乎可以理解為,在流量承壓的現實下,「與輝同行」試圖以更高的客單價,撬動更大的GMV。

(示意圖)
02
鐵打的平台,流水的「一哥」。
從薇婭、李佳琦,到辛巴、小楊哥,直播電商行業的王座更迭,如同走馬燈,每一個頂流的崛起,似乎都伴隨著前任的沉寂或翻車。
此前,董宇輝和東方甄選徹底切割時,很多人都不看好他,畢竟他擅長直播帶貨,卻沒有企業管理的經驗,未必適合另起爐灶,去當一個大型直播電商企業的掌舵者。
一年多過去了,董宇輝非但沒有涼,反而在2025這個「雙11」,強勢登場爭奪流量紅利,3天大賣3億元,不僅穩住了基本盤,更顯露出「新一哥」的崢嶸,這一點確實會讓很多唱衰者刮目相看。
此前,董宇輝公開表示,要向李佳琦、羅永浩學習,如今看來,這不是客套話,他所學習的,或許不是他們作為主播的帶貨技巧,而是品牌操盤、供應鏈管理的經驗。
當然,單飛後的董宇輝,沒有因為脫離東方甄選的庇護而落寞,曇花一現,在很大程度上,確實得益於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知識文化屬性帶來的加持效果。
在主播拼價格、拼話術的時代,董宇輝仍能在推薦家電時,講述家的意義,在介紹書籍時分享人生感悟。這種「知識+情感」的帶貨方式,降低了用戶的信任成本,形成了獨特的「董宇輝式」壁壘。
更重要的是,在行業合規風險頻發,頭部主播頻繁翻車的當下,董宇輝憑藉其正面的公眾形象,始終保持著較高的輿論好感度。這份文化底色,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也成為他的一種護身符。
正是在這層背景下,董宇輝的單飛轉型,比很多人預想要更順利。
今年,「與輝同行」推出「蘭知春序」的新賬號,定位文化、生活與旅行,布局文旅賽道。截至10月31日已擁有超391萬粉絲,遠超新東方文旅的80萬。
在文旅這條新賽道上,他再次跑贏了。而且,在文旅之外,董宇輝開始試水自營產品,打造自有的品牌。現在的「與輝同行」,品牌運營能力越來越強,甚至可以說,越來越像當年的東方甄選了。
03
儘管董宇輝的轉型之路,目前看來出人意料地順利,但「一哥」的這頂王冠,遠比想像的更沉重。
直播電商是聚光燈下的行業,頭部主播的一言一行,都會被置於顯微鏡之下。就像李佳琦眉筆風波昭示的,一句不當言論,都可能引發輿論海嘯,瞬間摧毀多年積累的信任。
而且,「與輝同行」還面臨一個更核心的挑戰——對個人IP的高度依賴。
數據顯示,2025年10月,「與輝同行」直播45場,總帶貨額超10億元,而董宇輝參與的7場貢獻了其中絕大部分。這說明,公司業績與他個人出鏡率高度綁定,一旦他因為種種原因缺席,整個業務可能瞬間失速。
這種企業圍著一個核心IP轉的模式,正是當年東方甄選所陷入的困局。如今,歷史似乎正在重演,形成了一種悖論。
當企業面臨流量下滑和經營壓力,董宇輝就必須親自下場,以更高的個人參與強度,來拯救業績;而當他成功提振業績,企業的發展又反過來與他個人的IP更深入地綁定了。
如今「與輝同行」對董宇輝的依賴,絲毫不亞於彼時的東方甄選。
之前,董宇輝不想被平台過度消耗而選擇單飛,渴望掌握自己的節奏與方向。而如今,他成了自己的老闆,卻陷入了同一個陷阱——他成為了自己公司最不能倒下的那個人。
未來,「與輝同行」必然要孵化更多主播,構建多元化的主播矩陣,以分散風險。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真有一天,培養出了第二個「董宇輝」,一個超級頭部主播,又該如何平衡其個人IP與公司利益?
那個曾在東方甄選上演的功高震主的故事,是否會原封不動地在「與輝同行」重演?
這些都是未知數。
董宇輝用3天3億的戰績,證明了自己的商業價值,和對企業的掌舵能力,但他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能否成為「一哥」,而在於能否超越「一哥」的宿命。
隨著流量紅利消退,監管趨嚴,消費趨於理性,直播電商進入存量博弈時代。「與輝同行」不僅要應對市場的壓力,更要破解個人IP依賴症的結構性難題。
相較於在東方甄選當一個主播,作為企業掌舵者的董宇輝,今後的路,註定會更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