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 11 月

「馬克龍夫人是男性」,為何瘋傳?

「如果馬克龍夫人就站在你面前,你還會當面說她是男人嗎?」

面對法官的質問,49歲的IT專家傑羅姆先是沉默,隨後支支吾吾地回答:「我也許不會在她本人面前開這個玩笑,但具體要看情況和時機。」

傑羅姆不敢在現實中開的「玩笑」,卻在網路上肆意傳播。10月末,包括他在內的10名被告,因涉嫌在網路上長期騷擾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並散布其「出生為男性」的荒謬陰謀論,站上了巴黎刑事法庭的被告席。檢察官要求對他們判處3至12個月緩刑。

這場由謠言引發的司法反擊戰,已經持續多年。自馬克龍執政以來,「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其實是男性」這一陰謀論,便在社交媒體上頑固流傳。它聲稱布麗吉特原名為「讓-米歇爾·特羅涅」,並曾「由男性變性為女性」。

如今,72歲的布麗吉特·馬克龍被迫以法律手段回應,證明一個本不該被質疑的事實:她,是一名女性。

「馬克龍夫人是男性」,為何瘋傳?

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 本文圖/視覺中國

諷刺的權利?

10月27日至28日,巴黎刑事法庭,10名被告依次站上被告席,他們被控在網路上散布「法國第一夫人出生時為男性」的陰謀論。面對指控,他們的辯詞出奇一致:認為那只是「諷刺的權利」,而作為公眾人物的布麗吉特·馬克龍「理應承受更多的批評」。

從背影望去,他們像中年上班族,穿著深色衣服、動作拘謹。IT專家、體育教師、抵押貸款經紀人、廣告商、畫廊老闆……10名被告中,8人為男性,2人為女性,他們的年齡從41歲到65歲不等,來自法國的不同城市與階層。

但在社交網路的匿名世界裡,他們散布著同一類荒唐謠言:「布麗吉特·馬克龍,其實是個變性女性。」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稱總統夫人是馬克龍「大膽的伴侶」,辱罵她是「老猴子」,諷刺她「胸部像充氣娃娃」。還有人公然發問:「誰會懷疑布麗吉特其實有男性器官?」

2024年8月底,一張布麗吉特的泳裝照在社交媒體上被惡意轉發、嘲諷,引發新一輪網路暴力。此後,她正式提起網路騷擾訴訟。法國國家網路仇恨犯罪辦公室在追蹤數十萬條相關內容後,鎖定了10個「最具攻擊性」的賬號。這10人,便是如今出現在法庭上的被告。

10名被告,被控以性別認同與跨性別仇恨為動機,實施網路騷擾。庭審持續了兩天。多數被告辯稱,他們只是「開個玩笑」或進行「社會評論」。

一名被控發布相關推文的被告表示,自己的賬號「關注者寥寥」,「我們不認為馬克龍夫人會看到這些」。職業為債務顧問的他將帖子描述為「無傷大雅的玩笑」,並強調「所有公眾人物每天都會收到成千上萬條評論」。

另一名被告49歲的傑羅姆,則在法庭上當庭朗讀了自己的一條推文,其中提及布麗吉特是「戀童癖」,影射馬克龍夫婦的年齡差,以及他們相識於師生關係的往事。帖子里,他稱總統夫人為「老變性人」,嘲諷布麗吉特是「穿47碼鞋的第一『娘娘腔』」。在另一條推文中,他寫道:「一小撮怪人掌控了巴黎。」

自2022年以來,傑羅姆總共發布了超過3.6萬條推文,平均每天約30條,但只有部分推文與馬克龍夫人有關。面對法官的質問,傑羅姆試圖淡化其嚴重性:「我被指控的,只是在四個月內發了九條關於馬克龍夫人的推文。」他顯得困惑又不甘,「我不明白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如今竟然因為幾句玩笑,就被送上法庭。」

41歲的廣告商奧雷利安·普瓦爾松-阿特蘭,網名「佐伊·薩甘」,則堅持認為自己的言論屬於「諷刺的權利」,涵蓋藝術與表達自由的範疇。他的律師甚至在庭上反擊稱:「這不是一場騷擾審判,而是一場關於言論自由的審判。政府意在藉此殺雞儆猴。」

而對法國第一夫人而言,這場庭審只是她漫長法律鬥爭的最新階段。七年來,這些源自網路的謠言,持續侵蝕著她的名譽、尊嚴與生活。

10月27日至28日,10名被告在巴黎刑事法庭出庭。被告之一的法國作家奧雷利安·普瓦松-阿特蘭在庭審休息期間接受採訪。

跨國風暴

自2025年1月起,一些圍繞布麗吉特·馬克龍性別的荒誕謠言,藉由美國網紅坎迪斯·歐文斯製作的六集紀錄片《成為布麗吉特》以及同名播客和書籍,掀起了一場跨國輿論風暴。

55歲的娜塔莎·雷伊,自稱「自學成才的獨立調查記者」。她低調隱居在法國西南部城市波爾多附近,卻在網路上異常活躍。自2018年起,她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布攻擊布麗吉特的內容,將她比作「變性人」「外星人」,甚至諷刺其外貌是「整容手術的災難」。2019年初,她開始正式宣稱「布麗吉特實為男性」,並在其非官方粉絲頁面上強調:「我既不支持極權政權,也不支持跨性別主義。」

據法國媒體報道,娜塔莎原本經營著一家精油網店。疫情期間的封鎖,讓她徹底沉溺於網路陰謀論的世界。「她受過良好教育,口才出眾,但對生活感到失望。」《夫人事件》一書作者艾曼紐·阿尼松介紹,「分手和失業讓她有大量時間投入網路。」

此後,娜塔莎不斷推進她的「調查」:布麗吉特實為「讓-米歇爾·特羅涅」——她親哥哥的變性偽裝。這個荒誕的敘事,吸引了一批追隨者。

娜塔莎宣稱自己投入三年「調查」,搜集所謂「證據」:從放大照片分析肩型、腳型,到親赴布麗吉特老家亞眠查閱戶籍與家譜。每一個文檔空白、每一次外貌相似,在她眼中都成為「國家謊言」的佐證。

娜塔莎努力推銷她的「國家謊言」,但最初並不順利,關注度有限,直到她通過主持人理查德·布特里,結識了極右翼網站「平等與和解」創始人阿蘭·索拉爾,進而被引薦給極右翼雜誌《事實與文獻》的編輯澤維爾·普薩爾。

2021年春天,普薩爾通過雜誌專題,系統發布這一進一步加工改造的「謊言」。娜塔莎深感「成果」被竊,遂於同年12月自行發布長達四小時的「研究成果」視頻,上傳至「靈媒」阿曼丁·羅伊的YouTube頻道,並很快登上多平台的熱門話題榜單。

2023年,網名「佐伊·薩甘」的賬號成為推動謠言國際化的關鍵推手,並公開喊話:「希望埃隆·馬斯克轉發我們,為我們打開美國媒體的大門。」

更為關鍵的節點出現在2024年3月8日。36歲的美國網紅坎迪斯·歐文斯開始在大西洋彼岸傳播這一謠言,宣稱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醜聞」。

當馬克龍在國際婦女節當天談到「最糟糕的是有人最終相信虛假信息」時,這句話被坎迪斯·歐文斯捕捉並放大。她隨即聯繫普薩爾,並開始傳播他們的說法。隨後,歐文斯還將相關文章改編為紀錄片《成為布麗吉特》,於2025年1月在網路發布後迅速爆紅。特朗普陣營的塔克·卡爾森、喬·羅根等保守派意見領袖紛紛跟進,將謠言推向全球輿論場。

反擊之路

布麗吉特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婚姻,自2007年開始便處於公眾視野之中。這段婚姻始於亞眠一所天主教學校的師生情誼,因25歲的年齡差距而飽受爭議。

「我們不是模範夫妻,當然也並非完美伴侶。」在成為法國第一夫人後,布麗吉特曾在接受法國RTL電台採訪時坦言,「婚姻本就複雜,需要每日經營。而當年齡差距如此之大,一切都會更加艱難。」

起初,在法國國內,「布麗吉特其實是男性」的陰謀論僅被視為極端言論,幾乎無人認真對待。直到2022年1月,布麗吉特才首次公開回應:「起初我並未在意,直到他們開始歪曲我的血緣關係,把我變成了我的哥哥。」

謠言風暴愈演愈烈。今年7月,馬克龍夫婦決定起訴美國極右翼網紅坎迪斯·歐文斯。

「我們曾被建議保持克制,以免引發『史翠珊效應』,即越是回應,越會助長關注。」馬克龍事後解釋稱,當謠言在美國大規模傳播時,「事態已嚴重到不容忽視」。

在提交至特拉華州法院的長達219頁訴狀中,馬克龍夫婦指控歐文斯系統性地利用虛假聲明「推廣其個人平台、博取名聲並牟取利益」。這位美國青年保守組織「轉折點」的前通訊主管自2024年起,大肆宣揚「法國第一夫人其實是男性」「盜用他人身份」,甚至捏造其「與法國總統存在亂倫關係」等駭人聽聞的指控。

訴狀指出,歐文斯的言論已造成「全球範圍內的羞辱與欺凌」。為此,馬克龍夫婦要求進行陪審團審判,並尋求實質性賠償。

然而,歐文斯不僅毫無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她推出印有布麗吉特肖像的T恤,仿製《時代》雜誌封面,並標註「年度人物」,甚至公然宣稱:「我願以全部職業聲譽擔保,布麗吉特·馬克龍實際上就是個男人。」

與此同時,在法國本土的另一場法律交鋒中,案情出現了反轉。巴黎上訴法院推翻了地方法院2024年的判決,宣布兩名因散布跨性別恐懼言論而被定罪的被告無罪。此前,她們曾被判向布麗吉特支付8000歐元、向布麗吉特的哥哥支付5000歐元賠償。

法院判決明確,這一裁定並不意味著「布麗吉特·馬克龍是男性」的說法屬實,而是認定對兩名被告的指控不符合法國對誹謗罪的嚴格定義。上訴法院認為,這些關於性別的指控「出於善意」提出,「善意」需滿足四個條件:措辭謹慎、無個人敵意、目的合法、進行了合理調查,即便最終說法可能錯誤。

而在針對公眾人物的誹謗案件中,證明被告存有實際惡意極為困難。目前,布麗吉特·馬克龍方面已就此案向法國最高上訴法院提起上訴。

「輿論陷阱」

截至目前,為對抗持續七年的惡意誹謗,布麗吉特·馬克龍已發起三起訴訟,但尚未在任何一案中勝訴。而且,這場正名之戰還陷入令人窒息的悖論,即越是鄭重其事地自證清白,越容易陷入造謠者設下的輿論陷阱。

在接受BBC播客專訪時,馬克龍夫婦起訴歐文斯案件的律師托馬斯·克萊爾透露,他們將依照美國司法程序提交科學證據與照片證據,包括布麗吉特懷孕及撫育子女的私人影像。「想到必須通過這種方式證明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令人無比沮喪,」克萊爾坦言,「但她(布麗吉特)願意承受這一切,只為終結這場鬧劇。」

10月末,在巴黎刑事法庭上,布麗吉特的女兒蒂菲娜·奧齊埃以律師身份做證:「我想談談母親的生活如何被徹底改變,」她說,「這些攻擊讓她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據她描述,布麗吉特如今生活在高度警覺中,「不得不時刻注意穿著和舉止,因為任何形象都可能被扭曲利用」。

蒂菲娜將這場持續的網路暴力稱為「永無止境的旋風」。她證實,儘管布麗吉特沒有推特賬號,卻仍會看到那些惡意推文,甚至來自關注者寥寥的小賬戶。「她不是愛抱怨的人,但這一切已對她的孩子和孫輩造成傷害。」最令人心碎的是,孩子們在校園裡聽到同學說:「你的祖母其實是你的祖父。」

而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法庭,馬克龍夫婦面臨更嚴峻的法律挑戰。根據美國誹謗訴訟規則,原告必須證明被告明知是虛假信息卻故意傳播,並造成實際經濟損失。馬克龍的律師團隊準備主張,歐文斯的言論構成「虛假且具有毀滅性的謊言」,給總統夫婦帶來了「實質性損害」,包括名譽損失及為挽回影響所支出的巨額費用。

法律文件詳細列明了尋求賠償的依據:被告「惡意、故意、肆意地發布聲明」,對原告權利表現出「蓄意漠視」,因此應予懲罰性賠償。7月,原告提交的證據包括布麗吉特1953年的出生公告、童年家庭合影及1974年首婚照片。接下來,原告還將出示布麗吉特懷孕時期的影像及專家科學證詞。

然而,《旁觀者》雜誌的評論員亞歷山大·拉曼指出,即便馬克龍夫婦能全面提交這些證據,歐文斯仍可堅稱自己「真誠相信」所述屬實,這使得法律上「極難證偽」。更殘酷的是,所有「低俗尷尬的細節」將在庭審中公開曝光,恰恰與馬克龍夫婦維護尊嚴的初衷背道而馳。

「即便(馬克龍夫婦)贏得訴訟,造成的名譽損害也已無法挽回。」拉曼寫道。他還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造謠者們已經贏了。而這樣的「輿論陷阱」,是同類事件都難以擺脫的困境。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