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 11 月

人形機器人年銷量還不足兩萬台,為何已經掀起了價格戰?

「人形機器人去年全國銷售量只有幾百台,今年年底預估會有2萬台左右的銷售。」日前,在上海舉行的機器人開發者生態全球性技術大會ROSCon
China2025上,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負責人劉益彰透露出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市場現狀。

根據機構GGII(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銷量在800台左右,2025年上半年銷量超過4000台。一年間,從「實驗室樣機」到「批量交付」,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加速走向量產化。然而,行業熱度飆升的另一面,是出貨量有限、成本高投入大、投資回報率偏低的現實。

人形機器人年銷量還不足兩萬台,為何已經掀起了價格戰?

大會上的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落地場景目前尚有限

人形機器人此前已被工信部列為「未來產業十大重點方向」之一,全國多地正在布局生產與測試基地。然而,儘管增勢明顯,目前的市場仍主要集中於科研、教育及具備二次開發能力的B端領域,消費級C端市場尚未真正打開。

劉益彰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集中在示範應用為主,比如在巡檢導覽場景;其次是集中在工廠里搬運箱子,這一機器人形態更多的是用輪式底盤加上協作雙臂的方式,場景跑通後人形機器人才有可能直接進入這類場景;居家養老場景是機器人應用的最後一步。

古月居ROS機器人社區聯合創始人顧強認為,目前真正具備剛需且擁有支付能力的場景雖已被識別,例如部分專業工業場景,但技術與實際需求之間的融合仍顯不足,尚未形成規模化落地路徑。

而人形機器人市場尚未成熟,卻似乎開始打起了價格戰。

芝能汽車、芝能智芯創始人陶冶指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面臨的主要瓶頸在於ROI(投資回報率)過低,難以從一次性投資中獲得回報。」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譚維佳同樣指出,由於機器人跨領域應用的開發成本過高,企業更傾向於選擇成熟領域落地,這種策略趨同反而導致了有限賽道的內卷和價格戰。

劉益彰坦言,「現在很多機器人企業在卷價格,已經接近底板,甚至虧本。」機器人行業現階段入局者多,未必是一件好事。當前人形機器人量產剛剛開始,機器人的工藝流程、測試標準和性能標準,甚至關鍵模組介面的標準還沒有完全敲定。在這種情況下,「卷價格的意義不大。」

古月居聯合創始人顧強將當前的人形機器人發展階段比作「手機剛問世時的大哥大時代」,價格高昂,只有實現規模化之後才有可能實現降價。即便會有賣得很貴的機器人,但也會出現可以進入千家萬戶的經濟型機器人。顧強擔憂價格戰最終會導致惡性循環,「價格內卷逼近原材料,可能會導致創新成為很大的負擔,更加沒有機會再去拓展新的應用場景。」

劉益彰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價值不應只以成本衡量。「如果人形機器人只是沒有感情的工程機械,那它就只是材料費。真正的價值在於附加價值——能夠為人提供情緒價值與長期陪伴。」如果繼續價格內卷,導致新的入局者越來越少,機器人上游產業鏈也會越來越內卷。

他描繪了一幅理想化的未來圖景:「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長、成家、養老,都有一台人形機器人陪伴。這是我們希望技術最終實現的狀態。」

展會上對外展示的機器狗。

從「散裝機器人」再到具身智能

圓桌討論中,多位嘉賓提到當前機器人「散裝化」問題突出——各模塊發展割裂,尚未形成系統智能。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感知與自主系統技術專家朱華章指出,「現在會打功夫的機器人只會打功夫,會後空翻的只會後空翻。我們更需要讓機器人真正成為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而不是炫技產品。」

他認為,企業與資本應將資源更多投入到核心技術和通用智能能力上,「先讓機器人能用,再談它能不能降價進入家庭。」

陶冶強調,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將會是一個「從結構化到半結構化,再到非結構化」的演進過程。比如先在預設的平整廠區使用輪式機器人;再逐步進入半結構化場景,在特定要求下找到需求落地的場景。至於居家養老陪護,「肯定是殺手級的場景,這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基於對人形機器人市場應用的觀察,劉益彰同樣認為,短期內巡檢導覽將成為首批示範場景。另外在搬運領域,會先採用輪式底盤加協作雙臂的方案,待技術成熟後,雙足人形機器人再逐步跟進。而養老陪護場景,則是商業化路徑的最後一步。

陶冶認為,在此過程中可以採用RaaS(Robot-as-a-Service,機器人即服務)等創新模式,通過租賃等服務形式,減輕用戶的資金壓力,讓商業場景快速試水,並在實踐中持續優化和迭代。

朱華章則認為,人形機器人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力,而「類似的新興產品都需要一段不計成本的投入,慢慢等技術積累成熟之後,自然有需求對號入座。」歷史上的計算機、互聯網和航天技術基本遵循了這樣一條發展史。

他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領域正處在一個良性發展階段,呈「遍地開花」的態勢,每一個子技術、子模塊都在朝著可落地的方向發展,等技術成熟、成本降低後,產業鏈自然會活絡起來。「我們可以不必為此感到焦慮,讓市場的需求牽引技術的發展。」

在譚維佳看來,在具身智能的「GPT時刻」尚未來臨之前,也有『沿途下蛋』創造商業價值的可能。不過,「落地不能靠整機廠商單打獨鬥,必須與系統集成商、場景方共同推動,畢竟真正理解場景know-how(技術訣竅)的,是使用者自己。」

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在哪裡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之路,在形態上一直伴隨著「人形形態是否有必要」的根本爭議。有人認為它是技術的終極形態,也有人質疑其工程意義與商業合理性。

劉益彰從功能角度指出,雙足人形擁有無可替代的地形通過性,能輕鬆應對樓梯、坑窪等複雜環境,這是輪式底盤無法比擬的。

顧強提出人形的另一種價值,正如在F1賽事中,賽車、車手和賽車服已經成為體育精神的象徵,「人形也可以傳遞其他附加的信息、能量或精神。」

陶冶強調,人形是最符合人類直覺期待的終極形態。「我們生活的場景——比如圓形的門把手本就是為人設計的。機器進化都要儘快適應這一環境。」它越像人,需要付出的溝通成本和學習成本也越低。

在她看來,目前大量以效率為導向的非人形機器人,只是階段性的產物,長期來看,機器人應該像人一樣滿足陪伴的最終需求。她認為,「機器人的終局就是人形化。」

劉益彰預測,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將經歷兩個階段。短期內,機器人4S店會像曾經汽車一樣逐漸普及;而從長期看,人形機器人會逐漸替代對人有傷害的危險工作。同時,養老陪伴、留守兒童教育等社會需求也有望通過機器人得到緩解。

顧強提出「通機器人」(Universal
Robot)的概念,認為當機器人像水、電、網路一樣成為基礎設施時,才意味著真正的新生產力革命。

或許當機器人走上街頭不再被人圍觀的那一刻,它才真正意味著融入了人類社會。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