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相關「段子」的截屏
文丨 沈彬
這幾天,網友們吃瓜吃到了康熙身上。一段「老瓜」在多個平台上熱傳——「康熙是孝庄和洪承疇生的?」
這段野史不僅集皇室秘聞、歷史緋聞、「亂了輩分」、「滿漢之分」等於一體,更是盜用了DNA檢測的「科學性」。
之前,網上傳言稱,「復旦大學曾徵集愛新覺羅家族生物樣本,檢測顯示愛新覺羅家族中多鐸、豪格等遠支後裔的Y染色體標誌為C-F14749,而光緒帝遺骸的Y染色體為O1b—F1759,該標誌高頻分布在漢族族群中,與愛新覺羅家族是毫無關係的。」
既然光緒不是努爾哈赤的後代,網友就自行展開了腦補,強行「撮合」孝庄皇太后和洪承疇生下康熙,腦洞大開,腦補了一堆「證據」之後又疊加了「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等老瓜:清朝前幾個皇帝都是大方臉,康熙皇帝突然變成了瘦長臉,和洪承疇長得一模一樣……大家越挖越開心,樂在其中,「已經不知天地為何物了」。
不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嚴實,作為首位通過DNA
研究確定清太祖努爾哈赤Y染色體類型的分子人類學研究者,終於出來闢謠了。作為當年相關研究項目的參與者,他曾測試過雍正第5子的後代,和努爾哈赤的Y染色體類型是一致的。至於,網傳的光緒是O1b-F1759,他稱,沒有看過可信的消息源。
簡單地說,第一,根據當初的DNA檢測,順治、康熙、雍正都是努爾哈赤的後代,「康熙是洪承疇生的」不成立;第二,網上那個傳得有鼻子有眼兒的「光緒皇帝不是努爾哈赤後代」的DNA測試是假的。嚴實副教授在知乎上的回答里,最後還加了一句:「以上是給想了解的人看的,樂子人和民族主義者想怎麼樣隨便。」

嚴實副教授在社交平台上的回應截屏
在全民吃瓜的網路環境之下,拿DNA檢測的高科技,為陳年的老段子「賦能」,越挖越開心,傳播者也不斷貢獻
UGC(用戶生成內容),終於在網上築起一座段子大樓,把「皇宮八卦」送上了熱搜。
皇家血統被「截胡」的故事,更是橫跨正史野史兩界,為歷代朝野津津樂道的文學母題。最早的傳言有:楚幽王是春申君的兒子、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宋、元、明三代鼎革之際幾乎有一模一樣的傳說「模因」:元順帝是宋末代皇帝宋恭帝的兒子;永樂皇帝是元順帝妃子的遺腹子;清代則是,乾隆皇帝是陳閣老的「偷龍換鳳」的兒子……總之,江山換了,血脈卻神奇保住了,大家對這種傳言也樂在其中。
尤瓦爾·赫拉利在《智人之上》里說,人類文明依賴「虛構故事」實現大規模協作,而陰謀論是此類故事的極端變體。光怪陸離的陰謀論,遠比樸素的事實,更能喚起情感共鳴、提升群體認同,迎合「認知閉合需求」、滿足社交分享期待。
「康熙是孝庄和洪承疇生的」這種陰謀論段子里,有「奶奶才是親娘」「格壁老洪」等倫理哏兒,又有顛覆正史的反智踩踏感,又有DNA檢測的染色體的科技范兒,還有眾多網友集體參與,不斷地生成物料,把更多洪姓、陳姓的現代名人牽扯其中,將歷史故事、文學橋段演繹進去,不啻一場大型網路狂歡。
作為一組段子,一笑了之,也無傷大雅,怕的是:參與者太熱情,身陷其中,就怕段子說著說著,就當了真;謊話編著編著,就動了感情;謠言傳著傳著,就覺得「野史真香」。特別是,這種段子本身暗含著「民族主義敘事」——「雖然滿清是統治者,但皇帝還是我們漢人的」。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里陳家洛和乾隆「兄弟」身份錯位、民族錯位,就是全書的底層戲劇衝突。
近百年前,魯迅就評論過這種私心暗爽的陰謀論傳言:從小以來,什麼「乾隆是從我們漢人的陳家悄悄的抱去的」呀,早聽得耳朵里起繭了。為此,魯迅提出「中秋二願」:一是「從此不再胡亂和別人去攀親」,二是「從此眼光離開臍下三寸」。
總之,「硅幕」之下的狂歡,不必板起面孔來批評,但希望大家能分清段子和事實,別太投入,樂呵樂呵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