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糧食購銷商人孫先生賣糧後,銀行卡全被凍結,生意為此停擺,家人抱頭痛哭。在河南廣電、央視等眾多媒體的報道下,5天後,孫先生一家的銀行賬號幸運解封。此事讓一位知名律師發文感慨:如果沒有媒體報道,河南賣糧所謂涉詐賬戶可能解凍嗎?

一直以來,我方一直在持續關注國內監督調查記者的生存狀態,一直在對國內新聞媒體刊發監督報道的情況做持續盯控。
根據我方日常盯控的數據,目前國內仍堅持做監督報道的新聞媒體,僅剩36家(這裡所指的「監督報道」,指對公權力的監督報道)。
根據日常盯控統計,最近12個月,澎湃新聞、紅星新聞、津雲新聞和大風新聞,刊發篇數最多,平均每月在4篇至9篇。在媒體當中,這個發稿頻次已算「高頻」。
其餘32家媒體,每月刊發監督報道的數量均低於3篇。其中,一些平均兩三個月、三四個月刊發一篇監督報道的新聞媒體,也被計算在內。
在如此有限的篇數之內,這36家媒體仍為中國的法治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南方周末等媒體持續追蹤報道的指定監視居住問題,媒體前仆後繼的報道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影響力。2025年6月30日,最高檢、公安部聯合印發《關於依法規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適用和監督的規定》,指定居所回歸居住的專有屬性,明確規定辦案人員不得進入指定居所內,不得在指定居所內進行訊問,保證了暴欽瑞、邢燕軍等人的悲劇不會再重演。
媒體報道5天後,商人被凍結賬戶解凍。律師感慨不報道沒這結果一文刊發後,不少人在評論區表示「羨慕」。對於公眾來說,監督報道已經成為極為稀缺的資源。
今天是記者節。向這些媒體致敬,願他們都能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