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 11 月

6萬人小城是俄2年來最大進展?似曾相識的荒誕戰局

6萬人小城是俄2年來最大進展?似曾相識的荒誕戰局

去年2月烏東頓涅茨克前線上的阿夫季夫卡(Avdiivka)失守之後,俄烏向西長驅直進三、四十公里攻下人口本有6萬的交通樞紐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俄方稱紅軍村)一直是俄烏戰爭劇本的下集。豈料大家等了又等,到了21個月後的今天,波克羅夫斯克才陷入無可挽回的失守險地,俄軍部隊已進入城區打巷戰,烏克蘭守軍幾乎被包圍。

雖然烏克蘭政府冒著守軍被圍俘的風險也不肯下令撤軍,但波克羅夫斯克的失守如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若然波克羅夫斯克失守,這將是俄軍2023年5月攻下頓涅茨克巴赫穆特(Bakhmut,原有人口七萬)之後的最大進展。10月底,普京(Vladimir
Putin)已親口點名波克羅夫斯克,稱其已被包圍,甚至提出讓記者進入去報道被包圍烏軍的處境,「讓烏克蘭的政治領導層可以為他們平民的命運作出相關決定」。

圖為2025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主持安全會議常務委員會議。(Sputnik/Gavriil
Grigorov/Pool via REUTERS)

根據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說法,俄軍在波克羅夫斯克攻勢當中用上17萬兵力,人數比當地烏軍高出八倍。烏克蘭的前士軍人普遍提到俄軍輕視人命的作戰方式,每日以過百隊三人小隊多方滲透,即使其中折損二人只要佔到一個新據點回來也算是勝利。

根據《經濟學人》本年10月中的綜合估算,與其本年1月的同類估算相比,俄軍死傷人數增加了接近60%。如今其本年攻勢進入尾聲,波克羅夫斯克的失陷可算是一個安慰獎。但如果要用目前的速度推進,俄羅斯還需要打到2030年6月才能夠攻下已經「被公投入俄」的四個烏克蘭州全境。

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已被俄軍的鉗型攻勢包圍。(ISW)

  為一個符號而戰

在21個月之前,波克羅夫斯克還是烏克蘭前線所不可或缺的後勤運輸補給要道,但自從俄羅斯本年上旬迫近波克羅夫斯克,將穿越此城的公路等交通基建都置於大炮打擊範圍之下,甚至將波克羅夫斯克向東北延伸至頓涅茨克關鍵防線南緣城市康斯坦丁諾夫卡(Kostiantynivka)的公路地段直接佔領之後,俄軍的戰場目標已經大部份達成,俄方雙方對波克羅夫斯克的猛攻和死守其實只出於寸土必爭的邏輯。

對於俄羅斯而言,把波克羅夫斯克打下來,箇然是其繼續攻佔整個頓涅茨克的必然一步。但把一個小城打下來,並不能改變俄烏之間的消耗戰狀態。巴赫穆特2023年5月的失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俄方以至少2萬軍人的性命(按:當時是由瓦格納僱傭兵作主力)換來早被炸成廢墟的巴赫穆特,當時被視為重大勝利,可是兩年半之後的今天,俄軍還未能完全攻下巴赫穆特以西十餘公里的察蘇夫雅(Chasiv
Yar)。

由於目前兩軍前線無人機滿佈,雙方都無法集結軍隊閃電突進,俄軍則只能靠其人數優勢派步兵小隊不斷試探,利用烏軍前線人數不足留下來的缺口進行突破(烏軍前線的人力只及實際需求的三分之一至五成左右)。除非俄軍前線攻勢有什麼科技上的驚人創新,否則這種打法就是不斷跟烏克蘭互相消耗,利用俄羅斯在人口和軍事資源上的優勢跟烏克蘭「斗長命」。

攻擊巴赫穆特兩年半之後的今天,俄軍還未能完全攻下其以西十餘公里的察蘇夫雅(Chasiv Yar)。(Deep State)

對烏克蘭而言,死守波克羅夫斯克的邏輯跟2023年死守巴赫穆特的邏輯一樣,就是希望利用守方優勢去消耗俄羅斯兵力,以烏克蘭士兵的人命去換取更多的俄軍性命。然而,遲遲不作戰略性退卻,甚至在官方宣傳中否認城市即將失陷的現實,對烏克蘭而言也有至少三大缺點。

一是將一場城市戰役「符號化」,變成了戰爭成敗的象徵。當然,如果烏克蘭最終真的守得住波克羅夫斯克,「符號化」並沒有問題;但從21個月前阿夫季夫卡被攻下之後,大家都知道波克羅夫斯克的失守不是一個「是否」的問題,而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而將一場未來定必失陷的城市戰役「符號化」,其代價就是該城一旦失守,對全烏克蘭的軍民士氣都造成重創。

二是消耗在死守之上的士兵,其實可能有更佳的用處。烏克蘭2023年夏季反攻最終失敗告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久經戰事的部隊被留在堅守巴赫穆特,派去西方國家接受訓練、準備反攻的卻是新兵。

三是澤連斯基政府不讓必死的前線士兵撤退,只會加強「政府不顧軍人死活」的敘事--澤連斯基2024年初換上的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Oleksandr Syrskyi)一直有不顧士兵死活的名聲--導致烏克蘭更難招募士兵。

2025年5月,烏克蘭士兵逐家逐戶呼籲波克羅夫斯克的居民撤離。(Reuters)

目前烏克蘭每月新兵入伍人數約為1.7萬至2.4萬,低於俄羅斯的3至4萬。同時,烏克蘭逃兵問題頗為嚴重,開戰以來就有超過25萬宗擅離職守和逃兵的案件。而且,澤連斯基似乎是為了政治考慮,本年8月更撤銷了18至22歲男性離境的禁令,兩個月來已有至少10萬這個年齡性別階層的人離開烏克蘭。

死守波克羅夫斯克,只會加劇烏軍的人力短缺問題。有波克羅夫斯克前線士兵就向美國媒體表示,前線部隊最擔心的就是基輔政府決定死守,當人人都知道該城失陷無可避免,卻遲遲收不到撤退的命令。

正如巴赫穆特之役一樣,波克羅夫斯克的戰役,即使如今已經失去了戰場價值,但在俄烏雙方的認知中卻變成了戰場成敗的象徵。前線士兵的死亡,要爭奪的並不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土地,而是只存在於人們認知當中的一個符號。

  還在寄望川普轉軚?

然而,在俄烏的持久消耗戰之中,除了互相磨損到任何一方客觀上支持不下去之外,雙方其實還在打一場認知戰--特別是在川普(Donald
Trump)主政美國的當下。

2025年10月17日,美國華盛頓,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左)在白宮歡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右)。(Reuters)

雖然川普和普京的匈牙利布達佩斯峰會被取消,而如今主理俄烏事務的人也是有傳統共和黨外交鷹派背景的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但如果波克羅夫斯克失守,普京就更能說服川普烏東頓涅茨克全境失守只是遲早之事。

早前在美俄阿拉斯加峰會和上月特普通電前後皆一度盛傳的停火條件,就是要烏克蘭主動從其餘下的兩成多頓涅茨克土地撤出,換取俄方凍結整道前線,但澤連斯基堅持烏克蘭不會主動撤軍,川普也同意這種觀點,因此才有了美烏歐三方的「就地停火」提案。

但波克羅夫斯克失守之後,川普的立場確實有可能再次扭轉,又重新回到施壓澤連斯基割地的立場。

普京和澤連斯基似乎都知道這一點,因此才會以高量的人命損失去爭奪象徵性的勝敗。

俄烏這一場消耗戰若然打到最後,俄羅斯的勝算必然高於烏克蘭。不過,如果歐盟真的以俄羅斯凍結資產來抵押長期借款給烏克蘭,甚至在此之上加大金援,而美國經北約歐洲國家的對烏軍售又持續下去的話,烏克蘭的支撐能力也不容低估。最後,俄羅斯的勝利也只能是一場慘勝。

11月8日,在俄羅斯遠程攻擊之後,基輔陷入停電。(Reuters)

除了像波克羅夫斯克這樣的符號性戰役之外,俄烏雙方也繼續利用遠程攻擊來加大對方的消耗,俄羅斯最近就開始大舉打擊烏克蘭的天然氣能源設施,連核發電相關設施也不放過,希望將本年冬天變成俄烏開戰以來最難捱的一個冬天;而烏克蘭本年以來也超過160次成功打擊俄羅斯的煉油設施,使其煉油產能減少了兩三成,多地出現汽油短缺,俄方也持續禁止汽油出口,以照顧內需。

不過,雙方互相空襲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這種新攻勢只是消耗戰中的一種量變,而非質變。

從2023年俄烏血腥爭奪巴赫穆特,再到今天雙方繼續血腥爭奪波克羅夫斯克,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場消耗戰再打下去只是毫無意義的人命犧牲。兩年半以來,雙方也只是在為了不同的符號而戰,而不是為在可見將來打贏這一場戰爭而戰。巴赫穆特的事蹟近兩年後在波克羅夫斯克重演,再一次成為這場荒誕戰局的見證。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