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任何打著「反詐」旗號的行動,都似乎自帶正義光環。反詐本身的目的當然也是好的,但咱這兒似乎總是有一種「把好事濫用擴大化變為壞事」的衝動。
一個醫生的電話停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根據媒體報道,楊女士和丈夫都是湖南某地的醫生,丈夫在手術台上突然失聯,只因為他的手機號被中國移動的「反詐模型」自動關停。
原因很模糊:系統檢測到「使用異常」。怎麼異常了?不知道。
接下來,一連串荒誕複雜的行政手續就開始了:要復機,得本人去長沙的指定營業廳,還得拿上「無犯罪證明」。
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要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詐騙犯」,得請假、花錢、奔波幾百公里。
當他們試圖通過線上申訴解決時,楊女士自己的手機號也隨即被「保護性關停」。理由是她「通話頻繁」。客服給出的解釋居然是:可能怕被詐騙分子利用。
「怕你得病,所以先把你關進醫院」——這就是他們的邏輯。
這叫啥?預防性拉黑。
技術的失控是一方面,根源上來說,還是權力的慣性。
「涉詐模型」、「保護性關停」、「風險等級」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術語,本質上是一種缺乏透明度的權力機制。它依靠演算法、系統和「安全」名義構築起一道技術壁壘——既無人負責,也無人能質疑。
還有媒體報道的一件事:四川一位律師,用了11年的手機號被停機。她一審、二審皆敗,法院都判了她輸。
然後,她只是多次撥打市場監管局的電話,就被判定為「高頻呼叫、異地通信」,系統自動將其列入涉詐名單。她的手機號被宣判「死刑」,所有社會連接被切斷,工作、支付、社交、驗證……一夜之間全部崩塌。
為啥一打政務電話就被「反詐」了?呵呵……
我為此發明了一個詞——「演算法清洗」。由機器代替人來決定你是不是壞人,由模型來判斷你是否有資格繼續存在於數字社會之中。
背後,都是那個傲慢的權力。以前你還可以申訴、投訴,但現在有了「數字屏障」,正好給了他們方便屏蔽你投訴的機會。
「反詐」之名,本應是為了保護公民的財產安全。但如今它越來越像是一個萬能的擋箭牌。
我個人今年也兩次被反詐「誤傷」,一次是我的銀行卡莫名其妙被封,至今在線額度還限額在2000元以下,想要解封也需要極其複雜的手續,還不一定行。
當時為了保住這2000元的額度,我甚至要提交向我妻子轉賬的證明和原因。荒誕吧?

另一次是我的微信登了台新電腦就被封,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封,否則我可能就要和那些加我微信的讀者朋友們說再見了。
運營商的客服根本說不清規則,公安、工信、運營商三方之間的權責也非常模糊。
電話為何被停、誰下的指令、能否複審、何時恢復——全是「系統自動」。連營業廳工作人員都只有一個答覆:「模型規則我們也不知道,反正系統判定就是這樣。」
一個號碼的「生死」,不再掌握在人手中,而被交給了不透明的演算法。人只是演算法的附庸,你的一切社交都有可能瞬間「社死」。
而且,這種關停可以無限疊加、循環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