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帖子,特分享給大家 (見下圖)。
北大女博士寫的很好啊。總結一下:
北大醫學部畢業的博士媽媽,和現任葯企研發總監的碩士爸爸,養出個學習上的「渣娃」。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帖子,特分享給大家 (見下圖)。
北大女博士寫的很好啊。總結一下:
北大醫學部畢業的博士媽媽,和現任葯企研發總監的碩士爸爸,養出個學習上的「渣娃」。
兒子從一年級起就穩居倒數,現在初中,差不多班級40/48,年級600/680,按這個排名,很難考上普高。
像咱們普通父母,接受孩子是個普娃,尚且心有不甘,何況這種雙商在線的學霸父母,接受孩子的普通,就更難了。
學霸媽媽也努力過,最終徹底放棄了傳統路線上的「雞娃」戰術,改變策略:
1、雞娃不如雞自己。她逼自己切換賽道,開展副業,甚至副業賺得比主業還多,在上海買了第三套房,外地也有多套房產。
2、生老二——大號不靈,開練小號,小的聰明伶俐,讓老母親欣慰不少。
3、接受老大的普通,然後自己各種信息搜集+研究,為老大找到了適合普娃的9條通道。
也就是說,她沒有放棄,沒有躺平,而是在兒子能力所及的各種出路中,為他尋找最佳方案。

小結:
1、無條件接受孩子,無論他們是牛是普。牛娃,我們為他們創造條件,普娃,我們為他們尋找出路。
2、雞娃,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任何無視孩子能力而盲目雞娃的父母,都是不負責任的,反過來說,那些隨意躺平的父母,也是不稱職的。對孩子,我們永遠要做到不拋棄、不放棄,盡一切能力送他們走上適合的軌道。

3、不管孩子什麼樣,我們不能放棄自雞。雞娃,說實話,節奏、效果、成功率都不可控,中間有太多可能出現的變數。但是雞自己,是穩賺不賠的。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讓孩子綻放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綻放得更好。
而且身教勝於言教,自身努力的父母,孩子也差不到哪去。當你把一半兒的時間和精力從孩子身上抽離,放在讓自己變得更好上,其實家庭也會更和諧,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好,而你自己也會變得非常輕鬆、洒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