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一早上,中國國歌的激昂旋律會從我北京公寓對面的那所小學傳來。穿著校服的學生在剛鋪好的操場上整齊列隊,注視著國旗緩緩升起。附近街道擺滿花盆、銀杏樹,還有鼓勵市民熱愛國家的宣傳標語。
我曾長期覺得這種愛國宣傳是多餘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我們對國家感到自豪。
如今,這種自豪感卻難以再被喚起。日常生活表面的秩序之下,暗流涌動著一種無聲的焦慮。
在社交媒體和私下交流中,人們反覆提及的,是對失業、降薪和維持生計的憂慮。
當下的中國人正生活在一種奇怪的矛盾中。
從國際上看,中國看似強大。在全球影響力方面,中國是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
最近,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宣布貿易戰暫時停火,這進一步強化了外界的印象:中國面對外部挑戰時展現出團結和韌性。
北京樂此不疲的宣傳這個。
但在國內,這種強勢形象卻被日益普遍的絕望所擊穿。中國人用一個詞來形容國家當下的狀態:「外強中乾」。
許多人感到,讓中國在海外顯得強大的國家政策,正在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更關注於提升全球影響力、主導出口市場,卻無視普通家庭的政府。
幾年前啟動的對私營企業的打壓,被認為削弱了中產階層的生計能力。與此同時,財政資源被優先投向政府認為更具戰略價值的產業,比如電動車、太陽能和造船業。
中國在稀土開採和加工領域取得的全球主導地位,雖有地緣優勢,卻也造成了國內嚴重的空氣和土壤污染。
如今,很多人對自己成了國家對抗美國所犧牲的「無聲代價」感到憤怒。
這種情緒還在蔓延。
上個月發布的最新五年規劃明確表明,中國將繼續將國家實力置於民生之上。
今年4月,中美關稅戰升級時,《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稱,中國能抗住美國打壓,依靠的是體制優勢,比如可以集中資源完成國家目標。
這篇文章在中國互聯網上迅速引發反彈。一篇走紅的社交媒體文章指出,政府在自我吹噓的同時,普通人卻在為找工作、吃飯、供孩子上學而苦苦掙扎。
文中寫道,「打贏這場貿易戰,意味著要準備『犧牲一部分人』」。
這篇文章很快就被審查刪除,其他類似內容也遭到了屏蔽。
過去,人們出於長期灌輸的民族主義情緒,會對這種社論拍手叫好。如今,這種愛國情緒幾乎被人們對現實困境的抱怨所淹沒。
青年失業率高得離譜,去年政府不得不調整統計方式,以降低數字。即便如此,新口徑下的數據依然令人擔憂。大約兩億人依靠不穩定的零工經濟勉強維生。
房市長期低迷導致不少家庭財富縮水,消費需求疲軟,使經濟陷入通縮的死循環。
經濟不安感讓越來越多的人不願結婚生子,加劇了全國人口持續下滑。公眾的不滿情緒也加深了貧富差距的對立,人們對那些依靠經濟或政治關係獲取機會的群體產生了更強烈的怨恨,而絕大多數人卻只能眼看機會日益減少。
精神健康問題也被認為越來越嚴重,近幾年頻繁發生的隨機持刀襲擊和其他暴力事件就是佐證。
現在顯然,北京已難以再依靠本能式的愛國主義來為其日益強硬的外交立場背書。今年9月,中國共產黨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以紀念二戰結束80周年,很多人不禁質疑:這些錢為何不花在幫助普通人解決困難上?
政府最近開始打壓社交媒體上的「過度悲觀」內容,明顯是在擔心公眾的不安情緒削弱其議程。
但如果只是壓制批評而不解決問題,只會加劇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隔閡,讓政府在維持外交政策與國內支持之間的平衡變得更困難。
長期以來,中國依靠一種不成文的社會契約實現發展:共產黨給予人民改善生活的自由,換取政治上的服從。如今,很多人認為政府已經違背了這一承諾。
2012年,習近平上台時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承諾通過國家強盛實現全民繁榮。這句話近年來在官方宣傳中已經不常出現。
政府或許會說,這是因為「中國夢」已經部分實現。但更可能的原因是,中共知道,在一個目睹自己夢想破滅的社會面前,這類口號已經失去了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