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國際舞台上,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備受關注。在本次國際縱橫節目中,我們來看看法國資深外交官、曾經是法國駐多個國家大使的歐亞問題專家皮埃爾·安德里尤(Pierre
Andrieu)是怎麼看待中俄關係的。
安德里尤近日在法國世界報上表示,如今的俄羅斯在經濟和戰略上高度依賴中國,甚至已經是北京的「附庸」了。這說法聽上去有些尖銳,卻也折射出現階段中俄關係的深層變化。
1950年:中國「小弟弟」
先回到歷史,安德里尤表示,毛澤東於1950年2月與斯大林領導的蘇聯簽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一正式的聯盟使當時弱小落後的中國處於「小弟弟」的地位,並在政治和經濟上依賴於強大的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
但這段經歷在中國記憶里並不好受,毛澤東對斯大林的強勢壓制心懷不滿,最終在1950年代中蘇決裂。至於同盟條約,它在1980年到期後並沒有續簽,並在2001年被一份不包含任何聯盟條款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所取代。該條約於2021年續簽,促成兩國建立了符合雙方各自利益的穩固的夥伴關係。雙方強調合作,但不是盟友,各自保持戰略獨立。


21世紀:俄羅斯淪為附庸國
進入21世紀,在經濟層面,俄羅斯向中國供應能源和資源,中國向俄羅斯出口工業製成品。尤其自俄烏戰爭爆發、俄國遭遇西方制裁後,莫斯科對中國市場更加依賴,兩國貿易額已飆升至兩千多億美元。但這也意味著
力量對比進一步傾斜:俄羅斯的GDP只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經濟結構又高度依賴能源出口,使其在對華關係中逐漸處於弱勢。如今俄羅斯已淪為中國的「小夥伴」,甚至在一些觀察家看來,俄羅斯已經淪為了中國的附庸國。
與此同時,中俄合作也包含地緣戰略與意識形態的內容:兩國都反對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都希望減少西方的影響力。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更促成了兩國在政治認同上的靠近。然而,北京與莫斯科的立場並非完全一致。中國始終避免公開號稱軍事同盟,也不願越過國際法紅線;中國需要與西方保持一定溝通,以確保自身經濟穩定與全球貿易空間。因此,所謂的中俄「無上限友誼」聽上去響亮,但實際上處處有限。
歷史陰影
歐亞問題專家皮埃爾·安德里尤還提到了兩國關係里的歷史陰影。19世紀沙俄擴張的時候,奪取了100萬到200萬平方公里的清朝領土,中國對這些歷史糾葛並沒有真正遺忘。雖然現今中俄已經通過協議劃定邊界,但這些隱患仍可能在未來成為潛在裂縫。再加上技術差距與經濟失衡,中俄友誼的背後也隱藏著互不信任。
中俄的目標不同
皮埃爾·安德里尤還指出,中俄的目標是不同的。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試圖重新塑造昔日的帝國榮光,通過入侵烏克蘭來恢復其勢力範圍,不惜破壞國際規則,也頻繁挑釁歐洲與中亞國家。而中國的目標則更多的是恢復19世紀之前的影響力,中國的方式並不是徹底推翻現有體系,而是希望創建一個自己能起主導作用的多邊秩序。北京主要依靠經濟實力推動「一帶一路」和數字絲綢之路,同時增強軍事實力,為未來統一台灣做準備,並在必要時與華盛頓對抗。
中俄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是:中國除台灣和南海外,沒有其他領土主張;俄羅斯則把周邊國家視為恢復影響力的舞台。中國以「親俄的中立」立場為幌子,在不承認莫斯科對烏克蘭領土吞併的情況下,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以防止普京政權垮台,而不是為了支持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對北京而言,最可怕的局面莫過於俄羅斯聯邦的解體,這會讓其北部邊界面對不受控制的無政府狀態實體。
從烏克蘭戰爭和特朗普的貿易戰中獲益
烏克蘭戰爭和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在某些方面給中國帶來了一些「間接利益」。皮埃爾·安德里尤表示,據報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布魯塞爾承認,烏克蘭戰爭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它讓西方把注意力從亞洲轉向了歐洲,讓西方無法加強在亞洲的影響力。鑒於中國軍隊自1979年越南戰爭以來就未曾參戰,這場戰爭使中國獲得了寶貴的軍事經驗,同時也積累了規避西方制裁的經驗。最後,這場戰爭進一步削弱了俄羅斯,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中國,這提高了北京在雙邊關係中的掌控力。至於特朗普的貿易戰,最後也在北京的壓力下逐漸緩和,為中國經濟贏得了喘息的空間。
中亞穩定
在更廣闊的地區層面,中國正以經濟與技術優勢,逐步成為數字強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北京將「一帶一路」作為向全球投射影響力的主要工具,而不是像毛時代那樣試圖輸出意識形態。中國更關心的是掌控周邊環境,從台灣問題到南海爭端,再到中亞穩定,所有這些都是維護周邊安全的關鍵因素。尤其在中亞,中國沒有領土野心,因此主要依靠經濟發展與安全合作維持影響力,與俄羅斯的帝國思維形成鮮明對比。
反觀俄羅斯,殖民和帝國擴張的邏輯根植於俄羅斯的民族認同之中。偉大的俄羅斯歷史學家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Vassili
Klioutchevski,1841-1911)曾寫道:「俄羅斯的歷史,就是國家自我殖民的歷史」,這種擴張邏輯延續至今。普京也沿著這條路徑走,希望通過佔領烏克蘭部分領土來重建「新俄羅斯」。但現實卻越來越不利:俄軍無法快速取勝,經濟陷入困難,在中亞和高加索的影響力也在下降。普京仍試圖用各種策略拖延局勢,但其重建帝國的雄心受到嚴重限制。
「試探」北約
一段時間以來,北約國家一直是俄羅斯發起的混合行動的目標,這些行動旨在「試探」北約的決心和凝聚力。這些行動通常伴隨著挑釁行為,例如無人機飛越波蘭、羅馬尼亞和丹麥,以及飛機入侵波羅的海國家的領空。雖然這些行為尚未達到公開軍事攻擊的程度,但它們仍然清晰地表明了俄羅斯對整個歐洲的新的侵略性。
北約內部對如何回應也存在分歧:2025年9月24日,法國總統表示,如果俄羅斯再次挑釁,北約應「加強」應對,但同時表示要避免「開火」。而此前一天,美國總統在與澤連斯基會晤時,主張北約國家應擊落侵犯其領空的俄羅斯飛機。毫無疑問,北約飛機的交戰規則是各盟國總參謀部深入討論的議題。
總體來看,俄中關係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聯盟,也不是對等夥伴,而是一種利益驅動下、結構越來越不平衡的合作。中國希望利用俄羅斯牽制西方,同時保持對局勢的掌控;俄羅斯則把中國當成經濟生命線與外交後盾,但又對中國的實力上升心存戒心。未來,兩國關係可能繼續緊密,但歷史記憶、力量差距與戰略目標的差異,始終會讓這段「友誼」帶著微妙的、不確定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