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8 11 月

AI數據中心耗光硬碟 全球存儲大缺貨

  為了追逐通用人工智慧的目標,全球的數據中心正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擴張。廠房建得比設備到貨還快,連最基礎的存儲硬體都跟不上腳步。過去幾個月,DRAM價格翻倍已經讓人頭疼,而現在情況更進一步。據《電子時報》報導,企業級機械硬碟的交付時間已經被推遲整整兩年。

  這意味著,如果一家企業現在下單購買大容量硬碟,必須等滿24個月才能拿到貨。機械硬碟是近線存儲的核心,但AI的錢不會等人,雲計算巨頭只好把目光投向QLC NAND固態硬碟。QLC雖然壽命不如TLC,卻能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撐起冷數據的存放需求。

  但當所有人一擁而上,新的缺口又出現了。北美和中國的雲服務商都在搶購QLC NAND,這讓全球SSD供應鏈緊繃起來。許多中低價位的消費級固態硬碟依賴QLC降成本,一旦被「擠兌」,就可能迎來全面漲價。報導還透露,一些晶圓廠的QLC產能已經被預訂到2026年。

  如果局勢繼續沿著這條軌跡前進,QLC的市場佔比將在2027年初超越TLC,成為主流技術。這並非小範圍的調整,而是整條產業鏈的結構性轉向。消費市場也能看到這種波動,比如Sandisk最近把NAND價格提高了50%。就在兩個月前,他們還只是暗示要漲10%。

  這場儲存與內存的雙重缺貨幾乎沒人預料到。真正讓人意外的,是漲價的速度如此迅猛。上個月,Adata的董事長還透露情況將繼續變糟,而現在事實已經擺在眼前。

  DRAM和NAND廠商都把產能優先賣給出手大方的AI客戶。過去還能留出兩三個月的緩衝產能,現在只剩幾周。企業賬面上的數字迎來多年來的「最亮一刻」,但消費者又一次站在了供應鏈的末端,被迫面對新的科技產品漲價潮。

  科技的發展從來不是直線。它像潮水,有時奔涌,有時退卻,但每一次涌動都在悄悄改變生活。未來幾年,存儲世界可能迎來一輪重塑,而今天的硬碟荒,只是海平面剛剛抬起的第一厘米。

AI數據中心耗光硬碟  全球存儲大缺貨

(示意圖)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