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3 11 月

陝蒙交界,污染再起

在能源產業密集的內蒙古與陝西交界處,煤炭作為工業血液在源源不斷輸出的同時,也留下了巨大的環境創傷——煤矸石。

近期,關於內蒙古蒙馬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蒙馬生態」)在處置煤矸石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引發了陝西一側村民的不滿與投訴。這起看似普通的固體廢物處置違規事件,因其發生在省界邊緣,且涉事企業頂著「生態科技」的頭銜,顯得尤為刺眼。

一、諷刺的是,名為生態公司,卻搞起了污染

根據公開資料與村民提供的現場情況顯示,涉事企業「蒙馬生態」中標了伊化礦業公司的煤矸石外排處置項目。其處置場所位於內蒙古境內,但地理位置十分敏感——緊鄰陝西省界,屬於典型的兩省交界地帶。

最具諷刺意味的,莫過於這家公司的名字——「蒙馬生態」。

「蒙馬」,讓人聯想到遼闊草原上奔騰的蒙古馬,象徵著自然、自由與生機;而「生態」,更是承載了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承諾。然而,現實卻上演了一出「名實分離」的荒誕劇。

根據現場影像資料,巨大的煤矸石堆如同一座座黑色的小山,在沒有任何有效遮蓋和防塵措施的情況下裸露堆放。

陝蒙交界,污染再起

原本用於改善環境的技術公司,卻成為了製造污染的源頭。當運送煤矸石的傳送帶轟鳴運作時,所謂的「生態科技」在漫天揚塵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家公司不僅沒有守護好內蒙古的草原,反而將黑手伸向了鄰省陝西的林地與草場。

這種「打著生態旗號反生態」的行為,不僅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背棄,更是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公然嘲弄。

二、粗放處置下的環境代價,到底誰來承擔?

煤矸石作為煤炭開採和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如果處置不當,將成為巨大的環境隱患。在蒙馬生態的案例中,污染呈現出「源頭在內蒙,陝西在受害」的跨區域特徵。

1、防塵措施形同虛設

根據村民反映及現場圖片顯示,蒙馬生態在處置煤矸石的過程中,未能有效防止揚塵。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及相關行業標準,煤矸石堆場必須建設防風抑塵網(即「擋風牆」),並配備噴淋洒水設施,甚至進行全封閉處理。然而,在現場我們可以看到,黑色的煤矸石粉塵隨風飄散,毫無阻攔地侵入周邊的生態系統。

2.對林草地的無差別打擊

村民提供的圖片顯示煤矸石粉塵已經飄落並覆蓋到了陝西境內的林地和草場上。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植被而言,葉片被粉塵覆蓋會阻礙光合作用,導致植物枯死。更嚴重的是,煤矸石中通常含有硫化物及重金屬元素,長期沉降於土壤,會導致土壤酸化、重金屬超標,對當地脆弱的農牧業基礎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三、問責與後果

面對造成的污染事實,蒙馬生態及相關責任方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與經濟後果。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及《大氣污染防治法》,蒙馬生態的行為已涉嫌多項違規。

揚塵管控缺失:

法律明確規定,貯存、處置固體廢物的場所必須採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三防」)措施。蒙馬生態任由煤矸石粉飄散,顯然違反了防揚散的硬性規定。

環境侵權責任:

煤矸石粉塵含有硫化物及重金屬,沉降在林地草場,不僅抑制植物光合作用,長期積累更會導致土壤酸鹼度失衡及重金屬污染。

「蒙馬生態」應承擔的後果包括但不限於:

行政處罰:

當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並處以罰款。

停產整治:

在完善防塵措施(如建設封閉式煤棚、安裝高壓噴霧除塵裝置)之前,應暫停相關處置作業。

民事賠償與修復:

對於陝西一側受損的林地和草場,蒙馬生態負有恢復原狀或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這不僅包括直接的經濟賠償,還應包括生態環境修復費用。

2.發包方的連帶責任

伊化礦業公司作為煤矸石的產生者和發包方,不能「一包了之」。根據法律規定,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委託他人運輸、利用、處置工業固體廢物的,應當對受託方的主體資格和技術能力進行核實,依法簽訂書面合同,在合同中約定污染防治要求。如果伊化礦業未履行監督義務,明知蒙馬生態違規操作而不制止,也需承擔連帶責任。

四、如何破解跨省污染?

蒙馬生態的案例,暴露了蒙陝邊界環境監管的痛點。屬地管理原則在面對「風吹過來的污染」時,往往出現監管真空或滯後。為了避免此類污染再次發生,必須採取以下措施:

1、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既然地理位置位於「陝西內蒙交界處」,單一省份的環保部門難以獨立解決。陝西榆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兩地環保部門應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對邊界地區的企業進行交叉檢查。一旦發現蒙馬生態此類違規排放行為,應啟動跨省通報與聯合懲戒。

2、強制技術升級與全過程監管

對於蒙馬生態而言,必須立即停止違法排污行為。後續整改不能僅停留在口頭承諾。

技術升級與全封閉管理

蒙馬生態必須改變露天堆放的現狀。應建設全封閉的煤矸石儲棚,或設置高標準的防風抑塵網。並安裝PM10在線監測設備,數據實時上傳至環保部門。

常態化抑塵措施

在作業過程中,必須配套噴淋、洒水降塵設施,對裸露的煤矸石堆體進行覆蓋或綠化復墾,從源頭鎖住粉塵。

3、引入第三方環境監理

鑒於該企業已有的不良記錄,後續運營中應引入獨立的第三方環境監理機構,定期出具環境評估報告,確保「生態科技」不再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五、村民如何保護家園?

對於生活在污染陰影下的陝西村民而言,保護家園不僅需要等待監管的降臨,更需要主動合法的保護。

1、固定證據,確鑿有力

村民目前的做法非常正確——拍照和錄像。建議村民繼續通過手機、無人機等設備,記錄不同時間段(特別是起風時)的揚塵情況,拍攝被污染的草場特寫,並保留好拍攝時間和地點信息。

2、多渠道舉報,形成壓力

電話舉報:

撥打12345市民熱線或12369環保舉報熱線。由於涉及跨省,建議同時向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部門舉報,強調「跨界污染」的嚴重性。

中央環保督察:

關注中央及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進駐動向,及時遞交線索。

人民網留言板:

在「人民網留言板」求助/投訴,其鏈接為:https://liuyan.people.com.cn/

3、尋求法律援助與公益訴訟

如果行政投訴處理緩慢,村民可以聯名向當地檢察院反映,申請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或聯繫環保組織(NGO),針對蒙馬生態的環境侵權行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蒙馬生態」這個名字,本該代表著對草原的敬畏與科技的善意。但在蒙陝邊界的滾滾黑塵中,它卻成了一個黑色的幽默。

由於地處偏遠邊界,此類污染往往容易被忽視。但風會把真相帶向遠方,被染黑的草場不會說謊。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迅速介入,讓「生態」二字回歸其應有的本義。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