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刚上线就恶评如潮,运营商是该多用点心了?
「国行」eSIM比实体SIM体验差多了。
2025年10月22日,采用全eSIM方案的iPhoneAir国行版本正式发售。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国内三大运营商的eSIM服务,在标准发布近9年后,中国用户终于用上了「与时俱进」的eSIM。
但从现状来看,国行iPhoneAir用户的eSIM体验,似乎和大家设想中的样子有些许不同。
尽管取消了卡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告别营业厅。就现阶段而言,eSIM的开通必须回到号码归属地的线下网点;人证验证、身份核查、配置文件下发,每一步都要在营业厅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完成。而当eSIM需要换机或者eSIM服务遇到异常时,还得回到营业厅再走一遍流程。要知道现在实体SIM卡都可以上门配送、手机激活了,涉及eSIM的业务反而需要亲自跑一趟营业厅,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eSIM在国内的使用方式也比人们想象的更「克制」。以国行iPhoneAir为例:更换设备时,国内eSIM用户无法像海外用户那样一键转移,必须再跑一次营业厅;部分小红书用户更是反映自己的eSIM「无缘无故失效」,刚用两天就得回营业厅。
「国行」eSIM体验极差,只怪运营商不用心?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认为国内这烦琐的eSIM开通、转移流程是为了响应「断卡行动」,也就是为了避免不法分子以低廉成本交易SIM卡。但早在iPhoneAir发布之前,国内用户就用上了「国行」eSIM,而那些国行eSIM可没有现在的eSIM这么麻烦。
早在2018年,国内运营商就为AppleWatch蜂窝版等智能手表提供了一号多终端的eSIM服务。尽管一号多终端和iPhoneAir的eSIM模式有所差异,但早在当时,运营商就已经找到了一套基于在线发卡模式的在线人证校验流程,只要在入网设备上完成简单的「摇头晃脑」操作,就可以直接给对应的设备入网。
事实上,国内实体SIM卡的激活方式用的也是同一套方案:实体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