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剛上線就惡評如潮,運營商是該多用點心了?
「國行」eSIM比實體SIM體驗差多了。
2025年10月22日,採用全eSIM方案的iPhoneAir國行版本正式發售。與之一同到來的還有國內三大運營商的eSIM服務,在標準發布近9年後,中國用戶終於用上了「與時俱進」的eSIM。
但從現狀來看,國行iPhoneAir用戶的eSIM體驗,似乎和大家設想中的樣子有些許不同。
儘管取消了卡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告別營業廳。就現階段而言,eSIM的開通必須回到號碼歸屬地的線下網點;人證驗證、身份核查、配置文件下發,每一步都要在營業廳工作人員的操作下完成。而當eSIM需要換機或者eSIM服務遇到異常時,還得回到營業廳再走一遍流程。要知道現在實體SIM卡都可以上門配送、手機激活了,涉及eSIM的業務反而需要親自跑一趟營業廳,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eSIM在國內的使用方式也比人們想像的更「克制」。以國行iPhoneAir為例:更換設備時,國內eSIM用戶無法像海外用戶那樣一鍵轉移,必須再跑一次營業廳;部分小紅書用戶更是反映自己的eSIM「無緣無故失效」,剛用兩天就得回營業廳。
「國行」eSIM體驗極差,只怪運營商不用心?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認為國內這煩瑣的eSIM開通、轉移流程是為了響應「斷卡行動」,也就是為了避免不法分子以低廉成本交易SIM卡。但早在iPhoneAir發布之前,國內用戶就用上了「國行」eSIM,而那些國行eSIM可沒有現在的eSIM這麼麻煩。
早在2018年,國內運營商就為AppleWatch蜂窩版等智能手錶提供了一號多終端的eSIM服務。儘管一號多終端和iPhoneAir的eSIM模式有所差異,但早在當時,運營商就已經找到了一套基於在線發卡模式的在線人證校驗流程,只要在入網設備上完成簡單的「搖頭晃腦」操作,就可以直接給對應的設備入網。
事實上,國內實體SIM卡的激活方式用的也是同一套方案:實體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