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一直上漲,但是…英特爾站在「死亡邊緣」
英特爾正站在「死亡的邊緣」,危險信號被籠罩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
過去的兩個月,這家晶元巨頭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美國政府、矽谷巨頭、風投之王先後加入「混改」英特爾的行列,短時間內,為其輸送了接近160億美元的資金。
一個個利好消息不斷刺激股價上漲——從今年4月份最低點17.665美元,至10月23日收盤的38.160美元,漲幅超過116%。尤其是第三季度,營收137億美元,凈利潤為41億美元成功扭虧為盈後,其盤後股價一度漲近8%。
在這一系列資本運作中心的,是英特爾新任CEO陳立武。
不過,資本的「彈藥」可能會幫助英特爾渡劫,未必能讓其代工業務「站上巔峰」,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必須要注意:英特爾Fab
52產能真相、18A工藝的真實水平,以及代工業務何時止血。
可以說,現在的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就像站在ICU門前。
一旦18A在市場上得不到正反饋,「世界級的代工廠」、「先進位造的美國夢」,可能就會瞬間崩盤。01 產能不夠,客戶也不太會買賬
英特爾的工藝路線圖中,一度包括20A、18A、14A等先進節點,今年4月份刪去了20A,轉而主攻18A和14A兩個大節點(也會延伸出迭代版本,比如支持後段金屬堆疊和TSV的18A-P等)。
根據時間表,最尖端的14A要到2027年量產,18A是現階段重中之重。
今年10月初,英特爾CEO陳立武手持基於18A的Panther Lake CPU晶圓為新節點背書,宣告量產年底啟動。
相比聯發科搶先宣布台積電2nm流片成功、蘇姿豐和魏哲家手持2nm晶圓合影的畫面,陳立武的照片也暗示了18A產能主要是「自產自銷」,但這並不新鮮,三星晶圓代工業務也是先做集團內客戶。對於英特爾的「自產自銷」,目前業界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其一,客戶對英特爾18A工藝不感興趣,AMD、亞馬遜等合作都沒有大規模落地,只有微軟Maia
2的少部分訂單。高通CEO安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