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马熊群垃圾场觅食,“什么都往嘴里送”
即便被犬吠和强光包围,趴在垃圾堆上的藏马熊也不会轻易抬头。
那股混合着酸、甜、辣和坏鸡蛋味的腐臭,不断刺激着这种以嗅觉灵敏著称的动物。它的双掌向下刨挖,一次次把嘴探进更深处,直到找出气味最浓的东西,囫囵吞掉。
在青海玉树的部分垃圾填埋场里,这样的场景每晚都在上演。这些垃圾场大多建在离城镇数公里外的高地上,每天的填埋量达到数十吨。因为人少、量大,夜间的垃圾场变成了熊的餐厅。最多的时候,数十位“食客”摩肩接踵地用餐。
不少人为一睹盛况,专程赶来参观。在距离不到50米的地方,人们顺着车灯与手电的光线,第一次发现,原来熊“无论抓到什么都敢往嘴里送”,一次性饭盒、塑料袋,甚至油桶。
玉树州治多县牧民才仁也是在那时第一次与熊对视。那双反光的眼睛看不出神采,像“电影里的丧尸”,也像“偷东西被抓现行的老鼠”。他无法相信,这就是奶奶口中“象征着吉祥的动物”。
与漆黑恶臭的垃圾场相比,几公里外的县城正散发出迷人的霓虹灯光。县城中心的上空,被四星级酒店、连锁饮品店和“朗玛厅”(酒吧)等上千家商铺的招牌点亮,外卖员在大街小巷穿梭,24小时快递柜前,还不时有人前来取件。
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过去一半,在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偏远县城中,便捷的生活和丰饶的物质终于变得唾手可得。也正是在这前后,熊开始出现在垃圾场里觅食。
垃圾“指数级”的增长,是这种奇观的主要成因之一,这是牧民和学者的共识。
作为高原最大的捕食者,当熊越来越依赖人类食物和垃圾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青藏高原,一个食物链上层物种的改变,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何种影响?
▲9月21日21时许,多头藏马熊进入治多县生活垃圾填埋场觅食。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夜幕下的垃圾场
天快要黑了。
治多县城附近的山脚下,小山似的垃圾堆旁,立着几头牦牛,一会儿嗅嗅散落的残羹剩饭,一会儿舔舔嘴唇。吃饱的流浪狗趴在一旁打哈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