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馬熊群垃圾場覓食,「什麼都往嘴裡送」
即便被犬吠和強光包圍,趴在垃圾堆上的藏馬熊也不會輕易抬頭。
那股混合著酸、甜、辣和壞雞蛋味的腐臭,不斷刺激著這種以嗅覺靈敏著稱的動物。它的雙掌向下刨挖,一次次把嘴探進更深處,直到找出氣味最濃的東西,囫圇吞掉。
在青海玉樹的部分垃圾填埋場里,這樣的場景每晚都在上演。這些垃圾場大多建在離城鎮數公里外的高地上,每天的填埋量達到數十噸。因為人少、量大,夜間的垃圾場變成了熊的餐廳。最多的時候,數十位「食客」摩肩接踵地用餐。
不少人為一睹盛況,專程趕來參觀。在距離不到50米的地方,人們順著車燈與手電筒的光線,第一次發現,原來熊「無論抓到什麼都敢往嘴裡送」,一次性飯盒、塑料袋,甚至油桶。
玉樹州治多縣牧民才仁也是在那時第一次與熊對視。那雙反光的眼睛看不出神采,像「電影里的喪屍」,也像「偷東西被抓現行的老鼠」。他無法相信,這就是奶奶口中「象徵著吉祥的動物」。
與漆黑惡臭的垃圾場相比,幾公里外的縣城正散發出迷人的霓虹燈光。縣城中心的上空,被四星級酒店、連鎖飲品店和「朗瑪廳」(酒吧)等上千家商鋪的招牌點亮,外賣員在大街小巷穿梭,24小時快遞櫃前,還不時有人前來取件。
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過去一半,在這個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偏遠縣城中,便捷的生活和豐饒的物質終於變得唾手可得。也正是在這前後,熊開始出現在垃圾場里覓食。
垃圾「指數級」的增長,是這種奇觀的主要成因之一,這是牧民和學者的共識。
作為高原最大的捕食者,當熊越來越依賴人類食物和垃圾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人類面前: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青藏高原,一個食物鏈上層物種的改變,會給生態系統帶來何種影響?
▲9月21日21時許,多頭藏馬熊進入治多縣生活垃圾填埋場覓食。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夜幕下的垃圾場
天快要黑了。
治多縣城附近的山腳下,小山似的垃圾堆旁,立著幾頭氂牛,一會兒嗅嗅散落的殘羹剩飯,一會兒舔舔嘴唇。吃飽的流浪狗趴在一旁打哈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