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观点:全球民粹浪潮的根源?要怪就怪屏幕…
本文刊发在纽约时报观点版,作者托马斯·B·埃德索尔自2011年起为《纽约时报》观点版撰稿。他的专栏探讨美国政治的战略和人口趋势。
在西班牙,最近有一场关于社会撕裂的会议,曾深度参与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阿维拉·基尔默里提醒与会者,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在全民公投中获得超过71%的支持。
但她表示:“如果今天再举行一次公投,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我认为不会通过。”
基尔默里的这番话直指一个核心问题:不仅是社交媒体,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各种新技术日益融入生活,引发了深层的政治、文化与教育难题。
我们是否还能正确评估社交媒体的利弊?
2016年和2024年特朗普当选总统,是否是社交媒体带来的代价之一?美国和欧洲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一个又一个国家的民主倒退,是否也是代价之一?
在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层面,社交媒体是否导致一代年轻人,尤其是自由派女性,面临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
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是否正在削弱学生长时间、深入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这是否能解释阅读成绩的持续下滑?
实际上,关于第一个问题,社交媒体的利弊是否能够被衡量,要得出准确结论几乎不可能,而且可能也没有意义。
因为人类社会已经无法回到没有人工智能、TikTok、Facebook、互联网、智能手机和Instagram的时代,更不用说那些尚未出现的新技术。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写道:“人们根本无法摆脱社交媒体,最多也只能做到在学校禁用手机。整个世界正因人工智能被整合进平台和个人互动方式中而发生剧烈变化。”
不过,人们可以尝试评估这些技术带来的代价,以便尽可能减少伤害。
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查德·皮尔德斯长期研究这些问题,他这样阐述这种复杂性与模糊性:
“从技术革命的整体利弊来看,印刷术曾助燃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并不仅仅是钉在教堂门口,正是新发明的印刷术使它迅速而广泛地在德国和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