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6 11 月

社會

社會

台灣最大規模罷免案臨近投票 北京罕見「介入」

https://t.co/tC3x0ChUWu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July 23, 2025 本周六,台灣將舉行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投票,逾兩打國民黨立委面臨被罷免。引人關注的是,中國官方和官媒罕見地介入,公開譴責執政黨民進黨。罷免發起方指控國民黨「親中」,國民黨則反駁稱北京言論與己無關。這場內部政治風暴,在兩岸關係緊張背景下更顯複雜。 隨著台灣一場可能重塑立法院格局的罷免投票臨近,正在選區面臨挑戰的在野黨立法委員們,意外獲得了來自中國大陸官員和官方媒體的「支持」。 雖然賴清德總統在去年贏得了選舉,但他所屬的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卻失去了立法院的多數席位。此後,在野黨利用其在國會的多數優勢,通過了政府反對的法案,並大舉削減預算,尤其在提高國防開支方面製造了阻礙。 這場政治大戲的背景,是中國大陸正在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和外交施壓,以宣示其對台灣的主權。賴清德及其政府堅決拒絕這些主張。賴清德曾多次提議與北京對話,但均遭到拒絕。 公民團體於今年早些時候正式啟動了罷免運動。本周六(7月26日),選民將決定來自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KMT)的24名立法委員的命運,這約佔全體立法委員的五分之一。 罷免團體稱這是一場「反共」運動,指責國民黨通過派遣立法委員訪問中國大陸來「出賣台灣」,不支持國防開支,並給立法院帶來混亂。國民黨拒絕這些指控,並譴責賴清德的「獨裁」和「綠色恐怖」(民進黨的代表色)。 中國大陸並未袖手旁觀。儘管國民黨對被對手「染紅」的風險保持警惕並感到不安,但中方仍發表了看法。 今年6月,兩名負責對台政策的中國高級官員譴責此次罷免是賴清德的「政治陰謀」。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朱鳳蓮在6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賴清德「假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並「千方百計打壓異己」。 台灣知...
社會

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省份挪用養老金 地方財政吃緊

https://t.co/0ypd0tY5pI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July 23, 2025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寫道,上周,中國國務院公布的《2024年公共支出決算報告》中暗藏著一個重磅炸彈級的細節:去年,中國32個省份中有13個從國家養老基金挪用了數以億計的資金。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社媒上強烈抗議。這篇題為《中國必須整頓公共財政》的評論寫道: 」地方政府挪用養老基金,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們需要用這筆錢來維持學校和醫院的正常運行,支付教師和公務員的工資,以及償還債務。養老基金被挪用的醜聞,反映了債務重壓之下,地方政府已經不堪重負。 四年前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地方政府也失去了出售土地這一主要收入來源。很多省級及縣級政府的財政就此陷入了捉襟見肘的窘迫境地。 但問題遠不僅限於地方層面,中央政府的財政狀況也不理想。儘管中央政府的債務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大約25%,但前景卻不容樂觀。去年中央財政稅收同比下降了3.3%,財政總收入之所以能基本保持穩定,全憑『其他收入』的相對強勁增長。今年第一季度,中央稅收再度下滑3.4%,而經濟增長乏力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新蘇黎世報》援引榮鼎集團 (Rhodium Group)的評估報告寫道,中國的財政瓶頸將成為北京所面臨的核心挑戰,如果不進行結構性改革,「國家收入不但難以繼續增長,未來甚至可能出現下降。」 」房地產價格一路狂跌,看不到盡頭的中美關稅戰以及中國與歐盟日益緊張的關係,都為中國經濟的前景平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不過,中國政府手中仍擁有一些可緩解下行趨勢的政策工具。例如,政府可以改革稅收分配製度,將更多收入下放給債務纏身的地方政府,以增強其財政自主權。 中國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大量公共資金被投入國家的工業和技術現...
客運視角曝光!疑超速過彎鋼條甩出 砂石車偏移對向迎面撞
社會

客運視角曝光!疑超速過彎鋼條甩出 砂石車偏移對向迎面撞

客運視角曝光揭砂石車跨越對向車道相撞瞬間。(圖擷自臉書「記者爆料網」) 郭顏慧/核稿編輯〔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今(23日)上午新北市萬里區發生載運鋼條砂石車與國光客運發生對撞事故,造成1死、14輕重傷,肇事原因為砂石車行經彎道處跨越對向車道,導致兩車對撞,客運視角稍早曝光砂石車跨越對向車道相撞瞬間。新北市萬里區今上午7時52分發生重大車禍,國光客運1815客運搭載40名乘客,在中福景美路與砂石車對撞,造成1死、14輕重傷,事故原因警方初步判定為砂石車行經彎道處跨越對向車道,但確切原因警方仍在釐清中。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客運視角畫面曝光,臉書「記者爆料網」曝光客運行車紀錄器,畫面顯示砂石車在下坡過彎時,疑車速過快導致後車斗載運的鋼條被甩出,造成車身重心偏移左傾,車斗翻覆,車頭被帶往對向車道,直接沖向客運,兩車迎面對撞。監視器畫面曝!砂石車跨越對向撞客運 鋼條噴飛後方騎士急閃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社會

國際法院做出劃時代意見 就氣候變遷說明各國義務

聯合國最高法院「國際法院」(ICJ)今天公布劃時代的法律意見,指明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應盡哪些行動義務,當中並強調氣候變遷所構成的「迫切及攸關生存威脅」。 路透社報導,國際法院15名法官做出的這份「諮詢意見」(advisory opinion)雖不具法律約束力,但仍很可能決定世界各國未來氣候行動的走向。法律專家指出,這份意見具有法律和政治重量,未來的氣候案件無法忽視它。 今天的意見書源於聯合國大會要求國際法院考慮2項問題,分別是對於保護氣候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傷害,依照國際法各國應盡哪些義務;以及傷害氣候系統的國家會面臨哪些法律後果。 國際法院院長岩澤雄司表示:「溫室氣體排放毋庸置疑是由人類活動造成,而這種情況並不受各國疆界的限制。」 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CIEL)的資深律師周德里(Joie Chowdhury)指出,這份意見重要性十足,「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後續效應的法律裁決之一」,因為它觸及的面向廣泛,「深入氣候正義的最核心部分」。 在國際法院去年12月進行的2周辯論庭上,北方世界(Global North)富國主張,若要決定其負有哪些責任,應以包括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在內的既有氣候條約為基礎。 開發中國家和小型島國則要求有更強力措施來縮減溫室氣排及由最大排放國提供金援,甚至在一些情況下要有具法律約束力的措施。 氣候運動人士表示,今天做出的意見雖只具諮詢地位,仍然應該會構成轉捩點。這份裁決讓一些國家能針對污染或溫室氣排等氣候問題來追究他國責任。 爭議點一次看 聯合國最高法院「國際法院」(ICJ)今天公布劃時代的法律意見,指明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應盡哪些行動義務,當中並強調氣候變遷所構成的「迫切及攸關生存威脅」。 路透社報導,國際法院15名法官做出的這份「諮詢...
街口支付創辦人胡亦嘉  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個月
社會

街口支付創辦人胡亦嘉 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個月

「街口支付」創辦人胡亦嘉(左)在律師陪同出庭時強調,自己「絕對不會逃亡」。(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張文川/台北報導〕「街口支付」創辦人胡亦嘉,3年前因涉發行ETF基金、自肥6000萬元,被台北地檢署依違反證券交易法罪嫌起訴,台北地院審理中,由於限制出境、出海禁令將期滿,法官日前傳喚檢、辯開庭後,裁定胡亦嘉自7月25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8個月,但無須施以電子設備科技監控。由於街口與泰山的股權交易,今年5月被一審判決交易無效,泰山聲請假執行,法院前往執行未果,36億元投資款去向不明,而胡的ETF案尚未審結,北檢擔心胡可能為了逃避債務、或獲利了結,而有逃亡之虞,建請法官繼續將他限制出境、出海,並施以電子鐐銬監控。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官21日傳喚胡亦嘉、其律師團、檢方到庭表達意見,指最近「街口金科」的民事案件,起因於泰山公司的經營權糾紛,本應與街口無關,泰山、街口簽訂的是投資合約,36億元資金自然是用於公司發展。胡表示,街口金科除了民事案已上訴,也正在尋覓取代泰山的投資資金,無人可取代他去募資,他已被限制出境3年,希望能解除限制出境,「我絕對不會逃」。法官詢問泰山假執行案的情況,胡亦嘉回稱,街口金科是控股公司,不是像郵局收了錢就放著不動,資金都已匯至很多子公司做為營運之用,沒有任何一毛錢進入他的口袋。檢察官指出,報載街口支付取得的36億元泰山資金,流向不明,法院前往假執行也未果,資金去向有疑慮,連帶影響本件的刑案審理,胡亦嘉可能因逃避債務或了結獲利,而有逃亡之虞,本案不能與交易案完全切割分離視之,例如國寶集團總裁朱國榮,也是因另案而棄保潛逃,胡亦嘉有必要向法院說明36億元去向、或他赴金管會說明的結果。北院合議庭審酌後,裁定胡亦嘉自7月25日起...
社會

地緣政治緊張 麥肯錫中國業務停辦生成式AI服務

在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下,全球管理顧問巨擘麥肯錫已停止中國業務從事與生成式人工智慧(AI)有關的顧問服務,將其排除在中國最具獲利潛力的顧問市場之外。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2名知情人士透露,麥肯錫(McKinsey)這家美國公司近月來已指示中國業務部門避免參與部署生成式AI的計劃。 其中1名知情人士說,此舉是因應華府日益嚴格審查美國企業在中國從事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等敏感領域活動。 這項禁令同樣適用於跨國客戶旗下中國部門的計劃,但麥肯錫中國業務仍可與那些產品中已使用較成熟AI技術的企業合作。 一名知情人士說,鑒於生成式AI透過聊天機器人等產品在企業戰略與資訊系統中扮演核心角色,這項政策可能限制麥肯錫爭取新業務的能力。 麥肯錫先前曾因同時為中國國營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又與美國國防部簽有合約而遭到美國會議員抨擊。麥肯錫全球管理合伙人斯特恩菲爾斯(Bob Sternfels)去年曾赴國會作證,就公司與中國政府的關係接受質詢。 儘管美國政府尚未明確禁止顧問公司在中國提供AI相關諮詢服務,但已透過加強先進晶元出口管制,以及限制美國資金投資中國科技集團,試圖遏制中國AI產業發展。 相較於一些競爭對手,麥肯錫的立場更為謹慎。一名對手公司的顧問表示,麥肯錫會避開已被華府列入黑名單的中國客戶,但仍持續為其他中國客戶從事AI相關業務,並由中國團隊負責執行。 麥肯錫此舉正值律師事務所、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等外國專業服務公司,因地緣政治緊張和經濟放緩而縮減在中國的規模之際。...
社會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美國《政治報》網站7月23日報道,白宮對與媒體關於愛潑斯坦案的大肆報道感到沮喪,特朗普總統很憤怒。 一位接近白宮的人士表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癱瘓了。」 一位白宮高級官員稱,特朗普對他的官員無法壓制陰謀論的傳播道感到沮喪,他覺得應該關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報道稱,他們犯的很多錯誤都是不應該的——這是司法部長和聯邦調查局局長大肆宣傳所造成的——這加劇了白宮內部的憤慨。他們是在愛潑斯坦這個話題中打開蠕蟲罐頭的人。特朗普試圖重新調整敘事的重點,吹捧美國的經濟實力的同時指責前總統奧巴馬叛國。 這名白宮官員稱,「他們想繼續前進,談論他們認為更重要的事情,但這真的很令人惱火,因為這是一個黯然失色的新聞周期。」...
社會

美科技大廠縮減中國研發 亞馬遜解散上海AI研究院

On July 22, AWS (Amazon Web Services) 』s Shanghai AI Research Institute — its last remaining overseas research center — was officially shut down. The tech decoupl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s accelerating. pic.twitter.com/xUkuxW9YGS — NFSC Red Leaf Canada (@hli953777191713) July 23, 2025 美國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Amazon)正在關閉其在上海的人工智慧(AI)研究實驗室,成為在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升高下,美國企業將研發工作撤離中國的最新之舉。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由於美國官方加大力道審查所有與中國有關的AI業務,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和微軟(Microsoft)等美國科技大廠已紛紛縮減在中國的研發業務,現在亞馬遜(Amazon)也跟進。 根據金融時報所見,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在中國稱為亞馬遜雲科技)的上海AI研究院首席應用科學家王敏捷在中國社群媒體微博發文表示,他的團隊「因中美戰略調整解散」。 July 22: Amazon Web Services Shanghai AI Lab』s Senior Applied Scientist Wang Minjie (王敏捷) says in a WeChat post that the lab is being dissolved.https://t.co/CT8QIl7IAF pic.twitter.com/d4n90gsQFj — Byron Wan (@Byron_Wan) July...
接受招待喝花酒20次   軍備局205廠上校等人涉貪判刑
社會

接受招待喝花酒20次 軍備局205廠上校等人涉貪判刑

軍備局林姓上校等人接受招待喝花酒,泄露標案內容,被高雄高分院判刑。(記者鮑建信攝) 〔記者鮑建信/高雄報導〕國軍第205廠林姓上校主任、林姓士官長等3人,接受廠商招待喝花酒20次並收賄,泄露採購標案資料,其中林姓上校主任、林姓士官長日前被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分別判處徒刑2年5月和2年7月。判決書指出,被告林男為國防部軍備局205廠工務中心兵器製造室上校主任,另被告林姓、呂姓士官長則借調至工務中心任職,負責相關採購案的技輔工作,管控廠商履約進度及施工產品是否符合契約規定,並擔任評鑒小組成員,監督驗收進度。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年7月,205廠工務中心簽辦「機軸半成品、閂鎖左導板」等採購案,得標廠商為能順利得標、履約、驗收及請款,免費招待雙林上酒店、舞廳,藉此希望標案履約時間可以展延,或順利通過驗收。此外,另有廠商看上205廠其他標案,請林姓上校幫忙,林男指示廠商先申請試製認證資格通過後,205廠便能向其採購。廠商為能加速取得資格,邀請林姓上校等3人多次上酒店飲宴,藉機取得通過驗證的技巧。高雄地院審酌林等人分別繳回贓款5萬元至12萬元不等,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分別判處林姓上校和林姓士官長有期徒刑2年5月和2年7月,均褫奪公權1年﹔吳姓士官長則處2年徒刑、緩刑3年,需支付國庫15萬元,他上訴後又撤回並定讞。林姓上校和林姓士官長不服上訴,高雄高分院認為原審認事用法,並無不妥,判決駁回,尚未定讞。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社會

華爾街日報:為什麼股票在上漲?沒人知道

本文刊發於華爾街日報《Markets A.M.》通訊。 「今天早上股市上漲,原因沒人明白,也沒人預測到」,1998年,《每周標準》刊登的一篇假裝《華爾街日報》寫的諷刺文章是這樣開頭的。 到了2025年,類似的話也可以用來形容市場過去大部分時間的表現:幾乎沒人預測到,也更少有人能清楚解釋。 上世紀90年代末的這篇諷刺文章接著寫道:「CNBC的分析師自信地說是因為塞內加爾貨幣供應,但也有人指出,可能是因為秘魯沿海金槍魚收成不佳的月度數據被修正。」 這篇名為《第一篇完全誠實的股市報道》的文章,揭示了投資評論的一大特點:很多時候真的沒有什麼明確的原因。你得把視角拉遠,拉得很遠,因果關係才會顯現。 有些日子非常明顯:一家大型公司的盈利預警,或一份積極的經濟報告,可能會讓市場大幅上漲或下跌。 即便如此,有些交易日也可能一開始看起來走勢明確,但最後出人意料。 時間線一拉長到幾個月,詭異程度會成倍增加。比如,2007年和2008年期間,房地產市場已經明顯出問題了,股市卻出現了持續幾個月的兩輪兩位數反彈。 對評論者來說,好在這些走勢比較容易事後解釋:新聞很糟但市場卻大漲?「市場喜歡在憂慮中上漲」;公司消息很好但股價不動?「股市處於盤整階段。」 今年則讓市場預言者絞盡腦汁。 年初,股市在「特朗普交易」帶動下開局強勁,市場預期他的政策有利於商業。然而在「解放日」關稅實施一周後,股市迅速跌入接近熊市的狀態。 即使對歐盟和日本這類重要貿易夥伴的高額關稅再次被推遲,已經實施的關稅也已達到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如今認為,美國一年內陷入衰退的幾率為33%,而2025年初為22%。 FactSet匯總的標普500指數盈利預期自那以來下調了3%。 至於標普500指數本身? 目前上漲了7%,自4月低點以來更是上漲了27%,創下歷史最快漲幅之一。 看看高盛策略師大衛·科斯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