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境外债重组“闯关”成功 将削减840亿元有息债务
自今年1月9日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至4月11日正式公布重组支持协议,再到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通过,全程历时300天,碧桂园境外债重组“闯关”成功。
11月6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公告,公司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获得通过。
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重组方案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一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二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达成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
这意味着,这家头部民营房企境外债务重组,跨过最为关键的一道“关口”。此次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高达1270亿元(以兑换汇率7.2计)。
据了解,碧桂园此次境外债重组,采取“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等多元组合工具,旨在从债务规模、期限、成本三个维度系统性重塑债务结构,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财务基础。
按照该公司披露的数据,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低债务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人民币约840亿元有息债务。此外,重组完成后,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人民币重组收益,有助于其增厚净资产,夯实财务安全垫。
除减少债务规模,该公司融资成本也将大幅下降。重组后,新债务工具的融资成本大部分大幅降至1.0%-2.5%的低位区间,且具备实物付息选项,每年可为其节省巨额利息支出,大幅缓释对现金流的挤压。
债务期限结构方面,重组完成后,碧桂园可选方案中的最长债务期限达11.5年。分析人士认为,更长的偿债周期安排,将为该公司穿越行业周期提供较为充足的财务缓冲空间,有助于其将更多资源聚焦于业务经营上。
此次碧桂园境外重组债务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涵盖合计约177亿美元本息的34笔境外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