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房产和铁饭碗的“长远眼光”,只不过是短期经验
这两天看到不少数据,一些家庭陷入房产断供危机。这并不奇怪,一边是失业增多,还贷压力巨大,一边是房价下跌,损失难以承受。
很多人会用过往“经验”说事儿,认为房价一时的涨跌很正常,“以前也有过,过几年就好了”。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是缺乏经济学常识,将原本存在不同形态的经济波动狭隘化和极端化的表现。
因为历史和教育的原因,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片面强调经验,不尊重知识、常识和事实的思维倾向。很多人没有基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常识,没有基本的逻辑和认知能力,对世界的真相也一无所知,但仅凭所谓的“经验”、个别案例和个别人的说法,就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完全经不起推敲的道理,还有狭隘指代都无处不在。比如说,很多人张嘴就是“外国”,有些人将“外国”等同于最常提到的“美国”,却从不思考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制度、政策、风土各不相同。以房产税为例,有些国家很高,有些国家象征性征收,有些国家压根没有;以个人所得税为例,有些国家全球征税,有些国家并非如此;以医疗保障为例,有些并非福利国家,有些是低福利国家,有些是高福利国家,有些国家针对不同类型居民有不同政策,留学生、绿卡和公民就各不相同,将这些差异统统抹杀的狭隘化,会造成对世界的错误认知。
有趣的是,在现实中,许多人都喜欢强调“眼光要长远”,但参照的却多半是短期经验,对房价的认知就是如此。
中国人对商品房这一概念的认知,实际上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期间有过一次次波动,但借助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世界工厂”狂飙期,房产市场也处于高速增长,一两代人从中受益。很多人就有了“房价一直涨”的所谓经验,将短期趋势视为常态,将市场波动误解为“偶然的偏差”。
他们从未想过,三十多年的经验,在人类历史上只不过是一个很短的时期,不但无法定义未来走向,连历史都无法涵盖。
对于考公考编的理解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