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於房產和鐵飯碗的「長遠眼光」,只不過是短期經驗
這兩天看到不少數據,一些家庭陷入房產斷供危機。這並不奇怪,一邊是失業增多,還貸壓力巨大,一邊是房價下跌,損失難以承受。
很多人會用過往「經驗」說事兒,認為房價一時的漲跌很正常,「以前也有過,過幾年就好了」。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是缺乏經濟學常識,將原本存在不同形態的經濟波動狹隘化和極端化的表現。
因為歷史和教育的原因,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片面強調經驗,不尊重知識、常識和事實的思維傾向。很多人沒有基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常識,沒有基本的邏輯和認知能力,對世界的真相也一無所知,但僅憑所謂的「經驗」、個別案例和個別人的說法,就形成根深蒂固的認知。
在這種思維狀態下,各種似是而非的概念、完全經不起推敲的道理,還有狹隘指代都無處不在。比如說,很多人張嘴就是「外國」,有些人將「外國」等同於最常提到的「美國」,卻從不思考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制度、政策、風土各不相同。以房產稅為例,有些國家很高,有些國家象徵性徵收,有些國家壓根沒有;以個人所得稅為例,有些國家全球徵稅,有些國家並非如此;以醫療保障為例,有些並非福利國家,有些是低福利國家,有些是高福利國家,有些國家針對不同類型居民有不同政策,留學生、綠卡和公民就各不相同,將這些差異統統抹殺的狹隘化,會造成對世界的錯誤認知。
有趣的是,在現實中,許多人都喜歡強調「眼光要長遠」,但參照的卻多半是短期經驗,對房價的認知就是如此。
中國人對商品房這一概念的認知,實際上是上世紀90年代的產物,至今也不過三十幾年。期間有過一次次波動,但藉助於全球化進程,尤其是加入世貿之後的「世界工廠」狂飆期,房產市場也處於高速增長,一兩代人從中受益。很多人就有了「房價一直漲」的所謂經驗,將短期趨勢視為常態,將市場波動誤解為「偶然的偏差」。
他們從未想過,三十多年的經驗,在人類歷史上只不過是一個很短的時期,不但無法定義未來走向,連歷史都無法涵蓋。
對於考公考編的理解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