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地能掙多少錢?這五年我們問了一千多位農民
趙玉順,「遇真紀事」主創之一。
他們都還是在自己原有的田地里勞作,但是一切卻都奇異地改變了:原來的耕地變成了工地、農民變成了工人。
時代交接處的中國農民
2025.9.21 上海
大家好,我是趙玉順,和袁貞貞一起創作村鎮紀錄片頻道「遇真紀事」。
從2021年到2025年,我們實地走訪了全國各地超過一千個村鎮,在水田、旱地和果園,跟一千多位操著不同口音的農民有過對話。
▲ 滑動查看更多
在這些直接對話當中,我們意識到,現在正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代,而我們這些年記錄的就是時代的交接處。
那麼,時代交接處的土地、農民還有農作物,目前都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2024年3月,我在福建莆田見證了一個大型的土地平整現場,一眼看過去進度已經到了99%。
剩下的1%是因為還有老人在堅守著自家的田地種蔬菜,結果成為了「釘子田」。
一位還留著4分田的大叔跟我說,孫子在縣城上高中,他不放心學校的大鍋飯,想要每周五孫子回家時都有新鮮的蔬菜吃。
但是周邊絕大部分村民,都以一畝一年600到800元的價格把田地承包出去了。往往是種植大戶或者農業公司把這一大片地都承包下來,準備用機械規模化耕作。
那麼,個體農戶為什麼會把土地承包出去?
當地村民給我的答案是:年輕人出去了,老人種不動了,所以田地被承包了。
這三句話非常簡單,但每一句信息量都非常地大。但其實不僅僅是這樣,村裡還有一類人是「出去又回來了」。
出去又回來了
2022年8月,我在廣西河池大化縣的紅水河邊,遇到了兩位70歲左右的大叔。他們年輕時都在廣東打工,一個在東莞做玩具,一個在深圳拉石頭,工作了幾十年,直到年紀大了之後被辭退。
當時我沒有特別留意兩位大叔的工作轉變,但在此後的兩年間,我在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村鎮不斷聽到相同的人生經歷:年輕時進城務工,年過60後返鄉務農,同時想方設法找臨時工做,成為老年農民工。
其中,湖南株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