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勝出「紅軍城戰役」成西方幻覺崩潰起點
2025年10月15日,印度俄羅斯聯合軍演。(俄國防部)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週二(4日)分析指出,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俄稱紅軍城)的陷落不僅是軍事失敗,更象徵西方「自由霸權思維」的瓦解,強調,這場戰爭揭示了單極世界(unipolar
world)的終結與多極秩序(multipolar
world)的崛起,俄羅斯挺過制裁、重整軍工、深化與亞洲及全球南方的貿易連結,反而使得西方陷入孤立,波克羅夫斯克的包圍戰,是俄方以現實主義擊敗意識形態的象徵。
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30日,開放波克羅夫斯克戰場給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外媒採訪,並非出於人道考量,而是一場「現實主義的劇場」。他認為,這是普京在用戰場影像向世界傳遞訊息,烏克蘭軍隊陷入包圍、補給枯竭、戰線節節敗退,而西方投入再多政治敘事和媒體敘事,也無法改變戰場事實。
政治、媒體敘事渲染太久,自己都信了
米爾斯海默指出,西方長期將這場戰爭誤判為「民主對抗專制」的道德戰,而非地緣政治的實力競爭。西方戰略家誤以為宣傳、制裁與輿論能取代軍事實力,但普京開放戰場的舉動,等於要讓媒體親眼見證烏軍的潰敗,使西方自編的敘事神話瓦解。
他分析,自2023年起俄軍放棄全面進攻,改採「消耗戰」與穩定包圍策略,以時間、火力與補給線優勢壓垮對手。波克羅夫斯克戰役就是這種策略的典範:俄軍以耐心與紀律封鎖烏軍關鍵補給線,逼使烏軍在心理與戰略上雙重崩潰。當克里姆林宮邀請外媒進入包圍區時,等於宣告戰局已定。
米爾斯海默批評,西方從2022年起就誤判了這場戰爭,以為能透過北約擴張與軍援逼退俄羅斯,卻低估了莫斯科的決心與承受力。「現實主義告訴我們,國家面對生存威脅時會戰到最後一刻,而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戰爭正是如此。」
他指出,隨著戰事拖長,烏克蘭的人力、彈藥與防空系統日益枯竭,西方援助也因內部政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