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里的护手霜店:毛利70%,哪些“冤大头”在买单?
相信你一定见到过这样一家护手霜店。
店面采用小清新的配色,正面墙罗列着各种味道的护手霜,还贴着标语“xx地必买护手霜”。
这里的 “xx” 可以是上海、北京、昆明,也能是太原、西安、武汉,仿佛每个城市都为这个品牌定制了 “专属身份”。
可若你多留意瓶身信息,就会发现:这个名为 “青稚”
的“当地必买”护手霜品牌,其运营主体是一家注册在上海奉贤的公司,既没有采用当地原料,也没有与地方非遗工艺结合。
可就是这样一家标准化产品的护手霜品牌,却像 “复制粘贴”
般开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从上海田子坊的文艺巷弄,到武汉江汉路的繁华商圈,再到昆明滇池边的游客中心,甚至香港尖沙咀的商铺,都能见到它几乎一模一样的门店。
它成了各地地标 “查重率100%”的存在,也悄然承包了许多年轻人 “当地必买” 的伴手礼清单。
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为何一家产品、陈列、营销模式高度标准化的护手霜店,能击中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 “景区营销” 故事里,这支护手霜又恰好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哪些生活痛点?
文 | 杨佳
编辑 | 卓然
陈闻清第一次见到“青稚”是在2023年的上海街头。
彼时她路过上海乌鲁木齐路,被这家护手霜店那句“上海必买的护手霜”标语吸引,想着“反正要给朋友们带点护手霜”,于是打算看看什么情况。
走进店内,她很快被铝制圆盒包装的护手霜打动:上面贴着上海标志性的建筑图案,打开后还有浓郁的柑橘味,“很有电视剧里上海雪花膏的感觉,又比老款精致”。
更让她放心的是,瓶身生产商一栏明确写着 “上海 XX
日化有限公司”,“之前买伴手礼总踩坑,这次看到是本地企业,觉得应该是真‘特产’,就没犹豫”。
“确定是企业所在地后才敢买单实在是无奈之举”,陈闻清说。
这些年她出门旅游给朋友带伴手礼遇到过许多次“乌龙时刻”——有好几次,她给朋友带了当地特色冰箱贴后,回来一看产地在义乌,而且网上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