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裡的護手霜店:毛利70%,哪些「冤大頭」在買單?
相信你一定見到過這樣一家護手霜店。
店面採用小清新的配色,正面牆羅列著各種味道的護手霜,還貼著標語「xx地必買護手霜」。
這裡的 「xx」 可以是上海、北京、昆明,也能是太原、西安、武漢,彷彿每個城市都為這個品牌定製了 「專屬身份」。
可若你多留意瓶身信息,就會發現:這個名為 「青稚」
的「當地必買」護手霜品牌,其運營主體是一家註冊在上海奉賢的公司,既沒有採用當地原料,也沒有與地方非遺工藝結合。
可就是這樣一家標準化產品的護手霜品牌,卻像 「複製粘貼」
般開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旅遊景區——從上海田子坊的文藝巷弄,到武漢江漢路的繁華商圈,再到昆明滇池邊的遊客中心,甚至香港尖沙咀的商鋪,都能見到它幾乎一模一樣的門店。
它成了各地地標 「查重率100%」的存在,也悄然承包了許多年輕人 「當地必買」 的伴手禮清單。
一個疑問隨之而來:為何一家產品、陳列、營銷模式高度標準化的護手霜店,能擊中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 「景區營銷」 故事裡,這支護手霜又恰好踩中了當代年輕人的哪些生活痛點?
文 | 楊佳
編輯 | 卓然
陳聞清第一次見到「青稚」是在2023年的上海街頭。
彼時她路過上海烏魯木齊路,被這家護手霜店那句「上海必買的護手霜」標語吸引,想著「反正要給朋友們帶點護手霜」,於是打算看看什麼情況。
走進店內,她很快被鋁製圓盒包裝的護手霜打動:上面貼著上海標誌性的建築圖案,打開後還有濃郁的柑橘味,「很有電視劇里上海雪花膏的感覺,又比老款精緻」。
更讓她放心的是,瓶身生產商一欄明確寫著 「上海 XX
日化有限公司」,「之前買伴手禮總踩坑,這次看到是本地企業,覺得應該是真『特產』,就沒猶豫」。
「確定是企業所在地後才敢買單實在是無奈之舉」,陳聞清說。
這些年她出門旅遊給朋友帶伴手禮遇到過許多次「烏龍時刻」——有好幾次,她給朋友帶了當地特色冰箱貼後,回來一看產地在義烏,而且網上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