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你一定見到過這樣一家護手霜店。
店面採用小清新的配色,正面牆羅列著各種味道的護手霜,還貼著標語「xx地必買護手霜」。
這裡的 「xx」 可以是上海、北京、昆明,也能是太原、西安、武漢,彷彿每個城市都為這個品牌定製了 「專屬身份」。
可若你多留意瓶身信息,就會發現:這個名為 「青稚」
的「當地必買」護手霜品牌,其運營主體是一家註冊在上海奉賢的公司,既沒有採用當地原料,也沒有與地方非遺工藝結合。
可就是這樣一家標準化產品的護手霜品牌,卻像 「複製粘貼」
般開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旅遊景區——從上海田子坊的文藝巷弄,到武漢江漢路的繁華商圈,再到昆明滇池邊的遊客中心,甚至香港尖沙咀的商鋪,都能見到它幾乎一模一樣的門店。
它成了各地地標 「查重率100%」的存在,也悄然承包了許多年輕人 「當地必買」 的伴手禮清單。
一個疑問隨之而來:為何一家產品、陳列、營銷模式高度標準化的護手霜店,能擊中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 「景區營銷」 故事裡,這支護手霜又恰好踩中了當代年輕人的哪些生活痛點?
文 | 楊佳
編輯 | 卓然

陳聞清第一次見到「青稚」是在2023年的上海街頭。
彼時她路過上海烏魯木齊路,被這家護手霜店那句「上海必買的護手霜」標語吸引,想著「反正要給朋友們帶點護手霜」,於是打算看看什麼情況。
走進店內,她很快被鋁製圓盒包裝的護手霜打動:上面貼著上海標誌性的建築圖案,打開後還有濃郁的柑橘味,「很有電視劇里上海雪花膏的感覺,又比老款精緻」。
更讓她放心的是,瓶身生產商一欄明確寫著 「上海 XX
日化有限公司」,「之前買伴手禮總踩坑,這次看到是本地企業,覺得應該是真『特產』,就沒猶豫」。

「確定是企業所在地後才敢買單實在是無奈之舉」,陳聞清說。
這些年她出門旅遊給朋友帶伴手禮遇到過許多次「烏龍時刻」——有好幾次,她給朋友帶了當地特色冰箱貼後,回來一看產地在義烏,而且網上售價只要一半。
次數多了,她漸漸患上了 「伴手禮恐懼症」,每次旅遊前都要在社交平台搜半天攻略,生怕帶回去的 「特色」 變成
「全國通用款」。
挖到這個「必買護手霜」寶貝後,陳聞清以為自己找到了救星。可這份 「找到寶藏」 的喜悅,只持續了 3 個月。
之後她去武漢旅遊,在武漢江漢路上也看到這家護手霜門店——同樣的小清新裝修,同樣的鋁盒護手霜,甚至連貨架上的香味排列都和上海門店一模一樣。
唯一的不同,是玻璃門上的標語換成了 「武漢必買護手霜」,貨架上多了幾款印著黃鶴樓圖案的 「城市限定款」。

圖 | 無論到哪裡旅遊,都會出現XX必買護手霜
「當時我還特意拿起來看,發現只是貼紙圖案變了,膏體味道、包裝材質完全沒區別」,陳聞清說,那一刻她
「有種被欺騙的感覺」,「原來我推薦的『上海特產』,到了武漢就成了『武漢特產』」。
和陳聞清一樣經歷的還有生活在廣州的姚瑤。
去年姚瑤去昆明旅遊前,內心發誓「堅決不買伴手禮」,但是從景點出來後,見到店內掛著「昆明必買的護手霜店」的標語後,一頭扎了進去,並在買五送一的刺激下,花費275元,帶走了6個「昆明必買」護手霜。
等姚瑤回到廣州,偶然去廣州塔去遊玩時,發現那裡也有一家寫著「廣州必買的護手霜」標語的的同品牌護手霜店。
讓她哭笑不得的是,回到廣州後,她陪外地朋友去廣州塔遊玩,在景區商業街又看到了 「青稚」 的門店,門口貼著
「廣州必買護手霜」,貨架上擺著印著廣州塔圖案的 「限定款」。

「後來去香港、福州,都看到了這家店,店裡裝修、產品一模一樣,連店員的話術都差不多」,姚瑤無奈地說,「現在我抽屜里還放著 3
支沒送出去的『昆明特產』,根本不敢給朋友,怕人家發現廣州也有」。
而在社交媒體上,有相似經歷的年輕人並不少。
他們在全國各地被「當地比買護手霜」吸引進店,興緻昂揚的買了護手霜,當做特色寶貝送給他人後,轉頭髮卻發現各地都有這樣的護手霜連鎖店。
這群原本想通過伴手禮傳遞 「專屬心意」 的年輕人,最終都被各大景區查重率 100% 的護手霜 「背刺」。

「必買護手霜」們能反覆 「打動」 年輕人,核心原因其實很簡單:當代年輕人的 「伴手禮焦慮」,早已成了普遍痛點。
伴手禮的本質是 「情感載體」,可在電商高度發達的今天,傳統特產的 「獨特性」 正在逐漸消失。
過去旅遊帶的糕點、乾貨、手工藝品,如今在各大電商平台上都能輕鬆買到,甚至產地直供的價格更低。
景區里常見的文創產品,又陷入了 「同質化陷阱」,不是印著地標圖案的絲巾、冰箱貼,就是刻著城市名字的掛件、手賬本。

圖 | 文創產品成了年輕人旅遊更願意帶的伴手禮
「而且這些文創產品,沾上『原創設計』的標籤就賣得很貴,網上搜同款能便宜一半,還不用自己扛著趕路」,陳聞清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更關鍵的是,紀念品和伴手禮的 「功能邊界」 正在模糊。
陳聞清解釋:「紀念品是給自己的,比如我每去一個地方就買個冰箱貼,貼在冰箱上能想起旅遊的日子;但伴手禮是給別人的,要兼顧實用和心意。現在大家都是『社畜』,你送一個印著『我去過
XX』的冰箱貼,對方可能會覺得你在炫耀旅遊,反而尷尬。」
相比之下,護手霜的優勢顯而易見:實用屬性強,不分年齡、性別都能使用;包裝精緻,拿得出手。
50元左右的定價,不算太貴,不會給收禮人造成心理負擔,恰好契合了年輕人 「輕伴手禮」 的需求。
但真正讓「必買護手霜」們敢於在全國鋪開的,是這個模式背後極高的利潤空間——護手霜本身是 「低門檻、高溢價」
的品類,再加上景區門店的標準化運營,幾乎成了 「一本萬利」 的生意。
上海各個地標可見的「摩登紅人」、「上海女人」雪花膏,就是其前輩。

圖 | 青稚的加盟登記表中,會特別關注店鋪附近是否有其他雪花膏門店
「護手霜的生產門檻比想像中低得多」,在上海從事日化行業多年的王維,算了一筆賬:「現在廣州、浙江的 OEM
工廠都有成熟的護手霜配方,如果你直接用現成配方,單支成本能控制在 5
元以內;就算你想『定製』,比如添加一點精油、調整香味,研發成本也很低,單支成本最多增加 1-2 元,出廠價能控制在 8
元以內。」
王維進一步解釋:「護手霜不像面霜、精華,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不高,只要基礎的保濕、香味過關,就能賣出溢價。
比如添加一點玫瑰精油,就能叫『玫瑰精粹款』;加一點不同香精,就可以做出柑橘、木質調,這些概念都能支撐更高的定價。
而且它的出新速度快,不用像護膚品那樣做複雜的功效測試,換個香味、改個包裝貼紙,就能當成『新品』推出,研發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圖 | 青稚三款不同護手霜的配方,
三者唯一差別在於香精、保濕劑添加上,其實可以視為同一產品
與低成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地購物點門店的高定價。
青稚要求,選擇店鋪時,選擇在客流量較大的景區、步行街等,建議面積40平及40平以上,門寬5至6米的雙門面雙門頭的店鋪(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旺鋪)。
這樣的店鋪依託於人流量,容易接受高溢價的產品。

圖 | 青稚的門店,多集中在各地著名步行街
根據 「青稚」 標價顯示,50g 基礎款護手霜售價 55 元,100g 裝日常售價 128 元(促銷時 55 元)。
而在其加盟招商頁面上,明確寫著 「加盟商拿貨價為零售價的 2.5 折」—— 也就是說,一支售價 55 元的 50g
護手霜,加盟商拿貨價僅 13.75 元。
扣除約6元的生產成本,單支毛利潤可達7.75元以上,綜合毛利潤率超過50%;若按 128
元/100g的成本計算,毛利潤率更是高達 70% 以上。
「這個利潤空間在日化行業里算很高的了」,王維坦言,「普通超市裡的護手霜,定價 20-30 元,品牌方的毛利潤率大概在
30%-40%;高端護手霜品牌,前期的投入又極大。『青稚』這種模式,把成本壓到最低,又把定價抬到景區『特產』的水平,利潤自然高」。
更聰明的是,「青稚」 通過標準化運營,進一步降低了開店成本。
從事文創產品設計的吳濤分析:「景區文創店的成本,主要在裝修、庫存和人力上。
『青稚』的門店裝修很簡單,都是統一的貨架、燈光、配色,裝修成本比個性化文創店低
30%;產品只有護手霜一個品類,不用像文創店那樣備大量不同品類的庫存,資金周轉更快;而且門店面積大多在 30平方米,只需要 1-2
個店員,人力成本也低。」
對比之下,傳統景區文創產品的 「性價比」 就顯得更低了。
吳濤舉例:「做一個定製冰箱貼,要先設計圖案、開模,開模費至少幾千元,還得批量生產才能攤低成本;如果賣不出去,就會變成庫存。但護手霜不一樣,換個貼紙就是『城市限定款』,貼紙成本幾毛錢,還能根據銷量靈活調整,幾乎沒有庫存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 「必買護手霜」店鋪 能快速複製:
它把 「文創」 的概念,變成了產品上 「可替換的貼紙」,卻保留了 「城市專屬」 的營銷噱頭,既滿足了年輕人對 「特色伴手禮」
的需求,又實現了低成本擴張。

某種程度上來說,「青稚」 的定位更像一家 「披著日化外衣的景區文創店」:
它不追求線上銷量(甚至主流的電商平台上,其價格定價更高),而是靠著 「城市必買」
的噱頭,抓住景區遊客的即時消費心理;它也不強調產品的功效創新,而是把核心放在 「伴手禮屬性」
上,用標準化的產品,適配不同城市的旅遊場景。
這一點在其品牌的發展中可見一二。
公開信息顯示,「青稚」 的第一家店開在 2020 年的上海田子坊 ——
這裡是上海有名的文藝街區,聚集了大量售賣手作、文創的小店,遊客多為追求 「小資情調」 的年輕人。
最初的 「青稚」 門店,還帶著一點 「小眾文創」
的屬性:店內陳設亮眼、容易出片、產品包裝精美、服務精良,還搭配年輕人喜歡的「蓋章活動」,在田子坊一眾雷同的商品里脫穎而出。
可隨著門店向全國景區擴張,「小眾感」 逐漸消失,「標準化」 成為主流。
從裝修風格到產品陳列,從香味品類到定價體系,甚至店員的促銷話術,都形成了固定模板。
這種模式的優勢很明顯:加盟商容易複製,品牌能快速擴張,但隱患也隨之而來,且在近幾年愈發突出。
最直接的危機,是競爭者的蜂擁而入。
「青稚」 的成功,讓許多人看到了 「景區護手霜」 的紅利,一批模仿者迅速出現:有的產品包裝與 「青稚」
高度相似,有的只在門店裝修顏色上做細微調整,連 「XX 必買」 的標語都如出一轍。

圖 | 類似的護手霜店,圖片來源於「化妝品財經在線」
遊客走進這些店,往往分不清誰是誰。
為了應對競爭,「青稚」 開始陷入 「內卷」:先是在產品設計上 「加碼」,從最初的基礎款,推出四季護理、經典花香、城市系列,試圖用
「差異化設計」 吸引消費者、後來又打起了價格戰,推出子品牌 「春桃」,定價比 「青稚」 低 20%,主打
「高性價比」,覆蓋更多消費群體。
可這些舉措,反而讓品牌陷入了 「惡性循環」。
設計上的 「差異化」,本質還是換貼紙、換香味,沒有真正的創新;子品牌的推出,又分流了原有客戶。
更關鍵的是,所有品牌都把重心放在 「開店擴張」 上,試圖通過搶佔景區點位來搶佔市場。
「青稚」 的加盟政策堪稱 「低門檻」:不收取加盟費,只要求加盟商支付 3 萬元保證金,首次進貨金額在 7-10 萬元,同時承諾
「選址支持」「裝修指導」「物料供應」,甚至會協助加盟商與景區管理方談合作。

在瘋狂的加盟之下,截止2025年6月,「青稚」在全國開設了160餘家「必買護手霜店」。
可繁榮的背後,是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同一景區內,可能出現 2-3 家 不同品牌的「必買護手霜店」。
彼此競爭客源外,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 「新鮮感」 正在消退 —— 當 「上海必買」「武漢必買」「昆明必買」
的護手霜長得一模一樣時,「城市專屬」 的噱頭就會失效,年輕人也會逐漸失去購買慾望。
或者說,當各地文旅都在卷「差異化」、旅遊不再是 「打卡拍照」,而是追求 「深度體驗」 時,大家還需要這麼多雷同的 「必買護手霜」
店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