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6 10 月

核技術領域,「美國早年是領頭羊,如今落後中國15年」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欲推動美「核能復興」時,華盛頓的政客們或許忘了一個尷尬的事實:這個曾率先開啟原子能時代的國家,如今在核技術上已被中國拉開10-15年的差距。

《紐約時報》23日報道稱,從太陽能電池板到動力電池,「美國發明、中國做大」的劇本正在核能領域重新上演。特朗普政府雖欲加快核電站的建設進度,但解決該行業的瓶頸問題絕非朝夕之功。

目前,核能已成為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少數達成共識的議題之一,甚至在一些氣候倡導者與特朗普政府之間也形成難得默契。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美國成年人支持新建核電站,較2020年的43%大幅提升。

儘管氛圍有所轉變,但現實是,美國在新建核電站方面已遠遠落後於中國。

自2013年以來,美國僅新建了兩座核反應堆,同期中國建成13座,另有33座正在建設中。中國正迅速成為全球核電領域的領導者,其在建反應堆數量幾乎相當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特朗普政府雖將核電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計划到2050年實現核電裝機容量增至四倍達400GW,以支撐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但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報道指出,建造核反應堆極為複雜,在西方國家通常需要十年甚至更久,而中國目前建造一座核反應堆僅需五至六年時間。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重啟一座已有核電站的耗時與中國新建時間相當。

一些公司已將目光投向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這類反應堆產能較低,但理論上前期成本更低,且更易通過審批流程。不過,美國目前尚未建成任何一座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大多數相關項目預計要到21世紀30年代才能投產。

美國此前建造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嘗試均陷入停滯,部分原因是成本問題。美國能源部的一項試點計劃雖目標在2026年7月前實現至少三種先進反應堆設計達到臨界狀態,但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教授布翁焦爾諾(Jacopo
Buongiorno)直言,這些期限極具挑戰性,且僅僅是第一步。

核技術領域,「美國早年是領頭羊,如今落後中國15年」

自2013年以來,美國僅新建了兩座核反應堆,同期中國建成13座,另有33座正在建設中。 《紐約時報》

今年5月,特朗普簽署了四項與核能相關的行政命令,其中要求全面改革核管理委員會(NRC)在18個月內對核反應堆許可證申請作出最終決定。但布翁焦爾諾指出,這並非阻礙新建核電站的最大瓶頸,資金才是關鍵問題。他表示,建造一座核反應堆需要100億美元。

此外,美國還缺乏快速高效生產核反應堆及核電站組件所需的一系列工廠和製造商,同時擁有新建核電站並使其投入運營的專業知識的公司也為數不多。

從愛迪生髮明電燈到矽谷誕生互聯網,美國雖不缺乏創新,但在將技術轉化為產業優勢的過程中,卻屢屢敗給中國。

《紐約時報》指出,儘管美國在核電領域擁有早期創新成果,但在開發和建造新技術方面,可能比中國落後10到15年。「這是一個相同的劇本:美國發明了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卻眼睜睜看著中國擴大這些技術的規模,並最終掌控了全球市場。」

數據顯示,中國在運核電機組達59台,總裝機容量為6248萬千瓦;核准在建機組53台,裝機容量達6293萬千瓦,總裝機規模已突破1.25億千瓦,連續保持世界第一。

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曾亞川在2025年國際能源變革論壇核電產業發展分論壇上強調,我國核電的安全運營業績也尤為亮眼。

截至目前,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已安全穩定運行超過600堆年,連續9年WANO綜合指數評分全球第一。根據2024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公布的綜合指數,全球滿分機組中,高達43.18%來自中國。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