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0年那張刷屏互聯網的照片嗎——一頭花白頭髮的張宏民獨自一人坐在街邊的長椅上,低頭啃著三塊錢的綠豆冰棒。
當網友把這張照片上傳到互聯網上之後,全網炸鍋了:\”央視名嘴晚年凄涼!\”\”無兒無女太心酸!\”各種言論,各種文章,鋪天蓋地而來。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這位播了32年《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正在用別樣的退休生活,給出鏗鏘回應。
1961年在北京出生的張宏民,家裡的三面牆全都堆滿了父母的書,畢竟他父親是學術大牛,母親是清華教授,妥妥的知識分子家庭。可就是這樣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偏偏迷上了廣播。
打小就是學霸的張宏民,父母怎能容忍他如此「不務正業」。
可就在父母的反對聲中,張宏民卻偷摸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而從那時起,他命運的齒輪開始飛轉。
一路走來,收穫很多,也付出了很多。
一生要強的張宏民為防止播報時打嗝,他在開播前6小時就開始禁食禁水,哪怕是胃疼得抽搐,也要撐完整場。
他的敬業精神更是令人佩服,工作時的無奈更是讓人心疼。母親做手術那天晚上,他手裡還緊緊攥著一份新聞稿,獨自一人蹲在醫院的走廊里掉淚。
同事給他介紹了一個姑娘,本來郎才女貌的一對,可人家一聽他\”隨叫隨到全年無休\”的狀態,扭頭就走了。\”新聞是盞燈塔,\”他後來笑嘆,\”我亮了,別人才能航行。\”
央視32年零失誤的主播,一生卻未進過民政局的大門。
2009年拿下金話筒獎,病曆本親屬欄上卻只能是空白。
一想到這裡,廣大網友就淚目了。如此耀眼,卻又有點凄涼。
說到底,還是那根冰棍惹的禍,2020年的夏天,路人隨手拍的張宏民一人坐在街邊長椅上吃冰棍的照片,被各路大V貼上了\”凄涼\”標籤。
讓張宏民丁克標籤下的真實晚年是什麼樣的呢?
是在雲南山區教留守兒童念詩,當孩子們比賽奪冠時,沖著鏡頭喊\”謝謝張爺爺\”,而他則自己掏腰包給全村孩子換新書包;
是凌晨三點還在剪視頻:抖音號\”老張頭讀報\”教老人防詐騙,370萬粉絲最愛看他穿運動服講節氣;
是將四合院變學堂,他將價值過億的祖宅正式改成了兒童圖書館,用他的話說\”讓老房子替我說新聞\”。
護工小陳爆料:\”他比年輕人還能熬!有回發燒38度,愣是錄完《大雪》節氣視頻才吃藥。\”這哪是孤獨老人?分明是充滿朝氣的活力的年輕人!
丁克背後的冷暖自知
當輿論替他貼上\”失敗者\”的標籤時,張宏民卻用行動在寫註腳:
遺囑里的秘密:四合院捐給國家,養老金託付信託——\”最後一件正裝是播音員制服\”;
重陽節的紅綢帶:社區孩子湧進院子,在棗樹枝上系滿\”張爺爺我們都是您家娃\”。
曾有人問他:\”康輝也丁克,您倆誰更幸福?\”他捻著茶盞笑道:\”他夫人寫信放抽屜,我收著孩子們的信。\”他桌角的玻璃罐里,有上千封手寫的信在泛著微光。
60歲開局的人生下半場
\”吃雪糕的照片是面鏡子,\”張宏民在老年大學講座時說,\”照出太多人害怕的晚年——可我要活成樣本間!\”
那張引發風波的街拍長椅,現在已經成了社區\”朗讀角\”。
當張宏民在四合院錄製《字正腔圓教程》時,陽光透過百年棗樹灑在稿紙上。彈幕飄過「爺爺讀詩好治癒」,他對著鏡頭微笑——沒有子孫繞膝的黃昏里,他用另一種方式延續了國嘴的使命。
或許丁克族的終極答案正在於此:用清醒的選擇承擔代價,以孤勇的堅持兌換尊嚴。畢竟人生長河,喧嘩或寂靜,都不過是流向自由的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