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南部凱亞塔爾附近的一座太陽能農場。該國目前可通過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滿足一半的電力需求。
在美國阻礙氣候行動、歐洲難以實現綠色願景之際,一個令人意外的轉變正在佔全球人口多數的多個大型快速增長經濟體中發生。
巴西、印度、越南等國正加速發展太陽能和風能。衣索比亞、尼泊爾等較貧窮國家則跳過燃油車,直接邁向電動汽車。石油國家奈及利亞計劃建設首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廠。摩洛哥正打造電池產業中心,為歐洲汽車製造商供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近年來已實現半數以上公交車隊電動化。
推動這一轉變的關鍵,是全球新晉可再生能源超級大國——中國。
在國內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電池市場飽和後,中國企業如今正將這些產品出口到能源需求旺盛的發展中國家。此外,它們還向越南太陽能板工廠、巴西電動汽車工廠等項目投入數十億美元。

實際上,中國的產業政策正在塑造部分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的發展軌跡。
「從氣候角度來看,發展中國家正在拿出解決方案。」今年在巴西貝倫市舉行的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的主席、巴西外交官安德烈·科雷亞·杜拉戈表示。
「我認為新興國家將以不同以往的角色參與本次氣候大會,」他還說。
這是否能徹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在包括這些大型增長經濟體在內的大多數國家,能源仍以化石燃料為主。印度尼西亞仍在大量開採煤炭這一污染最嚴重的能源。中國和印度仍在持續新建燃煤電廠。巴西計劃擴大石油產量。

巴西貝倫峰會會場,攝於周一。「我認為新興國家將以不同以往的角色參與本次氣候大會,」會議主席表示。
但這些國家正越來越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滿足大量能源需求,既為節省成本,也出於能源安全考量。許多國家試圖減少化石燃料進口,以緩解外匯儲備壓力。
中國技術的價格快速下降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環境研究與倡導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阿尼·達斯古普塔表示,這表明經濟發展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以並行不悖。
「新興經濟體是這一進程的重要參與者。」他說,「我們之所以要關注這些國家,是因為它們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和最龐大的貧困人口,能源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如果這些經濟體不改變發展模式,全球就無法走向更安全的未來。」
衣索比亞去年採取了一項非同尋常的舉措:禁止進口新燃油車。尼泊爾大幅降低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如今電動汽車價格已低於內燃機汽車。巴西提高了所有汽車進口關稅,迫使比亞迪、長城汽車等中國車企在巴西本土設廠。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凈零排放政策實驗室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在全球的製造業投資總額已超過2250億美元,其中四分之三流入該報告作者所稱的「全球南方」國家(即低收入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統稱)。經通脹調整後,這一金額超過了「二戰」後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投入規模。
即便是對鄰國兼競爭對手中國的進口產品心存警惕的印度,也借鑒了中國的產業政策模式。印度政府通過激勵措施,推動國內大規模安裝太陽能發電設施,並擴大本土太陽能設備生產。
上周在貝倫舉行的氣候峰會上,印度強調其目前50%的電力需求可通過風能、太陽能和水電滿足,且已提前五年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2030年清潔能源轉型目標。該國尚未提交2035年氣候目標。
簡而言之,全球氣候行動的重心似乎正在轉移。
十年前《巴黎協定》簽署時,美國、歐洲等富裕工業化國家施壓發展中國家加快減排步伐。當時發展中國家則回應稱,它們同樣擁有工業化的權利,富裕國家應資助它們向清潔能源轉型。
但這些資金支持大多未能兌現。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不滿依然存在。
但經濟格局已然改變。
「十年前,我們有政治承諾,卻沒有市場。」歐洲氣候智庫E3G氣候外交與地緣政治副總監凱西·布朗表示,「如今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在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市場已經成型。關鍵在於,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格局中,政治領導力將源自何方。」
中國一直試圖將自身塑造為全球穩定的支柱,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國退出年度氣候談判後。
「綠色低碳轉型是時代潮流。我們要堅定信心,統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目標,」中國副總理丁薛祥上周在峰會上表示。

丁薛祥還呼籲世界各國降低綠色技術貿易壁壘。
隨著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電池出口量創下紀錄,北京愈發希望確保世界其他地區加快採用可再生能源。許多歐美領導人對中國日益增強的主導地位表示擔憂,認為這削弱了他們的本國產業。
但在此次峰會上,許多新興國家似乎對這一格局並無異議。
「你不能一方面堅持要求中國減排,另一方面又抱怨中國向全球供應廉價電動汽車。」科雷亞·杜拉戈說,「如果真的關注氣候問題,這其實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