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為生活增添如與親友共度早餐時光等新奇體驗,能為記憶的翻頁書增添厚度,進而減緩時間飛逝的主觀感受。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根據科學網站《Earth.com》報導,許多人覺得一年比一年快並非錯覺。德國心理與心理健康前沿研究所(IGPP)的心理學家維特曼(Marc Wittmann)指出,這源於大腦的運作機制,隨著年齡增長,新鮮體驗減少與神經訊號處理變慢,共同壓縮了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
孩童時期充滿各種「第一次」,大腦為記錄新奇體驗而高速運轉,讓時間感顯得豐富漫長。然而,成年後生活趨於重複,缺乏新刺激,大腦只留下重點精華,日子在回憶中便被壓縮成一部短片。
生理變化也扮演關鍵角色。年輕時,眼睛能快速掃描,為大腦提供大量畫面,如同觀看一本頁數充足的動畫書。年長後,眼睛記錄的畫面張數減少,翻頁速度變慢,回憶中的事件自然就顯得短暫。
不良的睡眠與數位習慣,會進一步扭曲時間感。長期睡眠不足或過度滑手機,會使大腦警覺性降低,無法有效形成記憶,導致數小時的時光在感受上如同一片空白,如同人生被「跳過一頁」。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主動練習「拉長」時間。研究建議,每周可嘗試一項新活動,如走一條陌生的路或學習新食譜,並在過程中刻意觀察五個從未注意的細節,為大腦的記憶庫增加更多獨特的「快照」。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歐洲評論》(European Review)期刊。研究者總結,記憶的厚度決定了時間的體感,而持續不斷的「新奇感」,就是對抗時間飛逝最有效的延時器。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