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7 7 月

美貿易夥伴恐面臨政治風險 若稅率超過10%可能讓國內選民反彈

美國總統川普7日公布14份寄給各國的關稅信,並宣布8月1日生效,顯然是要延長談判時間。紐約時報報導,台灣仍在積極爭取敲定協議,文中引述專家警告,川普以關稅施壓各國讓步,貿易夥伴恐面臨國內政治風險,加上課徵期限一延再延,企業與消費者將長期面臨不確定性。

紐時報導提到,川普政府官員表明,本周將宣布與一些國家的貿易協議。美國除了與印度接近達成協議,歐盟似乎也有信心避免高額關稅;其他國家包括巴基斯坦、台灣與瑞士也正在積極爭取敲定協議。

另一方面,紐時引述美國商業組織「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柯文的話表示,各國雖然做出降低貿易壁壘等讓步,但他們並不確定會得到美方何種回報。

雖然部分已達成協議的國家關稅略為下調,但目前還沒有一國成功將稅率壓低至10%以下。柯文指出,如果這些國家談判到最後,結果是美國將關稅提高到10%以上,超過2024年的水準,它們將很難接受,因為在各國國內恐遭遇選民反彈,陷入政治風險。

經濟學家認為,川普關稅大限一延再延,可能進一步加劇企業與消費者連月來面對的不確定性。政策一變再變,也讓許多企業暫緩人力招募與投資計劃。

富國銀行經濟學家豪斯說:「整體而言,我們認為不確定性將延續。政策細節仍有許多不清楚、不完整之處」。

CNN分析,川普關稅政策初期已取得一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勝利;但從長遠來看,期盼達成的目標彼此間相互矛盾,恐無法靠關稅完全實現。

報導指出,川普整體關稅政策希望達成四大目標:振興製造業、增加政府收入、平衡貿易逆差,以及迫使貿易夥伴制定有利於美國的政策。川普上任後頭幾個月,部分企業宣布在美投資設廠,每個月有數百億美元關稅收入流入美國,美國4月貿易赤字減半,許多國家與美國展開談判。

不過,這些成功跡象,可能只是各經濟體在面對高額美國關稅的現實下,企業、消費者和商界快速調整的初期反應,而非真正的長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