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7 7 月

中歐峰會在即:氣氛異常低迷

中歐峰會7月24日即將在北京舉行,但隨著召開日期的日益臨近,雙方卻在貿易摩擦、烏俄戰爭及相互信任等多個議題方面頗顯分歧、緊張關係不斷升級,使得這一在今年中歐建交50周年的高級別會晤充滿不確定性。隨著峰會議程被縮短、各方的表述言辭越來越尖銳,原本被認為川普關稅威脅下有助於促進中歐走近的交流卻正陷入「聾子對話」局面,分析擔心峰會甚至可能淪為徒有形式、而缺乏實質成果的外交儀式。

在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發起關稅戰之後,北京在今年四月曾表示,希望中歐關係能夠為這個動蕩世界帶來一份「寶貴的穩定」,雙方謹慎靠攏的背景下,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舉行的峰會,旨在慶祝彼此友誼並希望在峰會上制定一份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議程。但好景不長,隨著724日峰會召開日期的日益臨近,雙方的「蜜月期」卻很快變味。多位觀察人士指出,當前中歐之間幾乎在所有關鍵議題上缺乏共識,不僅在傳統敏感領域如貿易、人權毫無進展,甚至連原本合作基礎良好的氣候議題都難以倖免於緊張氛圍的影響。

一位剛從布魯塞爾返回的中國問題專家稱,中歐關係的氣氛異常低迷。他向法國《回聲報》說,「負責中國事務的歐盟官員士氣低落,我從未見過這種情況」。這位專家指出,「我們正在進行的是聾子的對話,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交集。連氣候議題這樣的傳統合作領域也未能倖免於外。」

對於歐洲與中國的對話,法國雅克-德洛爾研究所貿易地緣政治研究員、中歐關係工作組報告員埃爾維爾-法布里在對本台的採訪中這樣表示:

「歐洲必須同時推進與華盛頓和北京的對話,布魯塞爾與北京之間雙方都有非常強烈的期待,但關注點並不完全相同。中方也存在諸多緊張局勢,尤其是在美國貿易政策發生變化、對歐盟的新措施即將出台的背景下,這些都會對歐中關係產生影響。人們或許會想,這樣的局勢是否應該促使歐盟與中國更加接近,但實際上,這一切正發生在歐中關係極度緊張的時刻。歐盟目前首先希望中國能夠減少對俄羅斯經濟的支持,並向普京施壓,以促成停火協議和和平解決。

與此同時,歐洲人也期待中國進一步開放經濟,更加遵守公平貿易規則。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它則希望在當前情況下繼續保持對歐洲市場的准入權。然而,歐洲方面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也必須防範中國因失去美國市場而將更多產能轉向歐洲市場的風險,這種可能性是歐洲的一個嚴重隱憂。」

實際上此次中歐峰會自籌備開始就波折不斷。按照輪流舉辦的慣例,在上一次中歐峰會2023年在中國舉辦之後,本次峰會本應在歐洲舉行,但北京已早早表態,習近平主席不會出訪,儘管5月他還訪問的莫斯科。最終歐盟領導人決定親赴北京,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在北京參會。對此一位歐盟外交官表示:「這是一種對習近平權力的體現—讓歐洲人前來見他。」 他說,鑒於中國的決策的高度集中,歐洲要確保信息能傳達給習近平就只能與他當面交流。

此外,在峰會舉行之前雙方不斷在貿易和烏俄戰爭議題上出現巨大分歧的背景下,歐盟在6月取消了原定的中歐高級別經濟對話,而中國方面則在最近傳出消息,有意將原定7月24日在北京舉行、25日移師到合肥繼續的兩天峰會,壓縮為一天,彭博社報道說,合肥的會議或被取消。而到目前為止,中方對峰會的邀請仍未最終確認。

為籌備此次峰會,中國外交部長王毅6月30日至7月5日訪問歐洲,密集會見多方代表,但顯然此行並未緩解雙方的分歧。據《南華早報》透露,王毅在與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的會談中氣氛緊張,圍繞烏克蘭局勢、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支持俄羅斯以及中東問題等多個議題出現明顯分歧。據稱王毅在會談中坦言,中國無法接受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失敗,因為這將使得美國可能將全部精力轉向對付中國,這是中方首次明確這一態度,令歐洲感到震驚,雖然歐盟方面沒有對此做正式回應,但雙方的互信已受到嚴重打擊。歐盟外交事務負責人·卡拉斯在會晤王毅前就曾警告:「中國正發動網路攻擊、干預歐洲的民主,並從事不公平貿易。這些行為正在損害歐洲的安全和就業。」

  從電動車到稀土 貿易分歧升級

本輪緊張關係的核心之一,是不斷升級的貿易衝突。作為對歐盟上個月對中國商品實施限制措施的報復,中國近期對歐洲醫療設備展開「對等」反制,宣布從周日其禁止歐盟企業參與大額醫療設備的政府採購項目。此外,北京也宣布延長對進口歐盟豬肉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為期六個月。

另一爭議焦點是「稀土」 ,確保獲取穩定的稀土資源是歐方在本次峰會的首要目標之一。中國回應川普關稅戰而宣布的限制部分「重稀土」出口措施,直接波及歐洲的關鍵製造業。德國部分汽車企業已因此甚至停產。而中國方面則要求歐盟放寬對華貿易保護措施。當前,歐中雙方在取消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問題上談判陷入僵局。一名歐洲外交官透露。「中國在等待歐盟在電動車關稅上鬆口,才願意在其他問題上讓步」。而歐盟方面堅決拒絕將多個議題掛鉤談判。

20250714_17525355046231

(示意圖)

  為了應對美方加征關稅帶來的潛在中國商品傾銷潮,歐盟已設立專項工作組,監測中國產品進口歐洲可能激增的情況。歐盟目前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高達3570億美元,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周二(7月8日)的歐洲議會演講中,言辭強烈的稱北京有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順差」,批評中國向全球市場傾銷其產能過剩產品,扭曲國際競爭秩序。她說, 「如果我們的夥伴關係要向前發展,就需要真正的再平衡,減少市場扭曲新聞,限制中國出口的過剩產能,並實現企業准入的對等與公平」

中國對此做出強硬回應。外交部發言人毛寧7月9日表示:「當前真正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而非中歐之間的經貿關係。」 她呼籲歐盟對中國採取「更加理性、客觀的認識」,在當前動蕩的國際局勢下 「妥善管控分歧與緊張」。

對歐中之間的緊張升級,亞洲協會中國與氣候項目負責人李碩分析說,「隨著峰會臨近,緊張情緒日益加劇。或許這是外交博弈的一部分,但目前的氛圍非常冷淡。」

不過,中國和歐盟在氣候問題上仍然有望達成一項聯合聲明,這是雙方少有的共識之一。法國世界報評論說,北京意圖藉此突出川普領導下的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孤立,塑造中國「負責任大國」的道義形象。一位布魯塞爾外交官表示,「中方希望峰會只討論我們能達成一致的問題,完全迴避一切棘手話題,無論是貿易還是地緣政治。這並不現實!」。另一位歐盟官員同樣表示:「我們願意以建設性和積極的方式與中國接觸,但前提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很遺憾,現在還遠未達到這個程度。」

法國《回聲報》報道,雖然歐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都已確認出席此次峰會,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到近日才確認會出席峰會。而如果習主席缺席,將被視為一個嚴重外交冷落。而即便雙方的最高層出席,也難掩此次峰會可能難以取得實質超過的困境。一些專家已對峰會表達悲觀預期,法國智庫Natixis亞洲事務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就諷刺說,「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延續過去幾次峰會的情況,在『磕磕絆絆中取得一些微小進展「。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