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塔人家庭生活模擬塑像。(路透檔案照)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廚房裡最容易引起爭辯的,就是一道食材要怎麼處理,對於人類的遠古祖先尼安德塔人來說,似乎也是如此。根據希伯來大學17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兩處洞穴的動物骨骸透露出,尼安德塔人對同一種動物,有不同的屠宰方式,這顯示這種遠古人類,不同群體對食材備料方式,有各自的偏好。
英國《衛報》17日報導,希伯來大學古生態學家賈隆(Anaëlle Jallon)的團隊,分析1990年代在以色列北部阿穆德洞(Amud cave)和凱巴拉洞(Kebara cave)發現的共344件動物骨骸,前者年代在7萬到5萬年前、後者為6萬到5萬年前;這兩處洞穴相距約70公里,已知尼安德塔人在這兩地過冬,且使用以燧石為基礎的工具也相似。
經仔細檢視,除了證實先前研究的發現,即阿穆德洞穴骨骸多經火燒而且碎裂,和這兩地群體飲食都是以山瞪羚和黇鹿肉為主。但也有新發現:凱巴拉洞多見原牛(aurochs)等大型獸骨,這一點可能是凱巴拉的骨骸比較容易辨識,或者阿穆德洞穴的群體或許在別處屠宰這種大型動物。
不過,骨骸上的刀痕顯示,兩地屠宰方式不同,有些差異是因動物或部位不同,但是賈隆說,「即使我們只比較山瞪羚、只比較山瞪羚的長骨,也顯示阿穆德洞的切痕密度較高,也比較常有交錯刀痕、較多弧線,而較少筆直切痕」。他指出,這種差異的原因,「要嘛是因為對食物的不同偏好而有不同準備、切割方式,或者他們學到的是不同的屠宰動物手法」。
這份研究報告17日在《環境考古學前線》(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發表。賈隆說,「這意味著,整個尼安德塔人族群中,也有好幾個小群體,各有不同的做事方式,即使是在如此與生存息息相關的活動上」。
未參與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家波普(Matt Pope)指出,骨骼切痕「就像腳印或洞穴壁上的手印」,反映出的是尼安德塔人的姿態與動作,這份研究有力地證明,尼安德塔人並非單一、同質文化,而是在同一區域內有生活在不同時間、地點的多個群體,他們的生活方式或許大相逕庭。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