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 11 月

歐美學中文熱潮退燒 專家:中國經濟低迷和國際形象太差

近來在美國、歐洲等國家的大學裡,對中文的關注度正在急劇下降。(法新社檔案照)

近來在美國、歐洲等國家的大學裡,對中文的關注度正在急劇下降。(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香港《南華早報》7月20日報導,近來在美國、歐洲等主要國家的大學裡,對中文的關注度正在急劇下降。專家指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低迷與負面的國際形象。與此同時,K-POP的走紅正令韓語大受追捧。

報導說,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LA)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至2021年,美國大學學習韓文的登記率激增57%以上,中文則持續下降。

前南加州大學(USC)美中研究所所長杜比(Clayton Dube)表示:「時下最受歡迎的東亞語言是韓語,這個結果100%是由K-POP主導的。接觸過K-POP文化的年輕人有動力去學習韓語,其中防彈少年團(BTS)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相較之下,人們對過去全球最受矚目的語言中文的關注度持續下滑。MLA的報告顯示,2021年美國大學學習中文的登記率較2013年的高峰下降了25%。除了美國,中文在歐洲的熱度也在衰減。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OHS)的數據顯示,2023年學習中文的英國大學生數較2016年的峰值減少了35%。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低迷,以及在國際社會上的負面形象,都導致了中文人氣的下滑。在過去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時期,人們期待活躍的經濟交流,學習中文的熱情也隨之高漲。

2015年,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政府曾訂定目標,到2020年讓100萬名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學習中文。2013年,英國時任首相卡麥隆也稱中文是「促成未來生意的語言」,鼓勵年輕一代學習中文。

但分析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商業交流機會隨之減少,中文的需求也迅速萎縮。另外,中國採取嚴格的COVID-19防疫封控措施,選擇孤立鎖國的作法,對中文人氣下降也產生了影響。

而近年來有關中國的負面新聞急劇增加,也加深了人們對中文的負面印象。

德國的中文教育網路「德中教育交流中心」培訓主管杜慧珊表示:「沒去過中國的人只能看有關中國的新聞,而德國媒體傾向於集中報導中國的侵犯人權、環境污染、貧困等問題。對中國的這種負面認知,對在德國學習中文的吸引力產生了影響。」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