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 11 月

日本心理治療資源不足 性犯罪歪風難杜絕

日本性騷擾案件大多發生在地鐵等公共運輸工具上,但大多數受害者傾向隱忍。圖為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彭博)

日本性騷擾案件大多發生在地鐵等公共運輸工具上,但大多數受害者傾向隱忍。圖為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彭博)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日本《共同社》英文版22日報導,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日本因性騷擾相關犯罪而聲名狼藉,包括偷窺、列車性騷擾等,但現有針對性犯罪者的心理治療計劃規模仍太小,相關私人機構也寥寥無幾,許多慣犯未能接受任何治療,犯罪行為恐怕不會停止。

根據日本內閣府去年1項3.6萬人參與的線上調查,超過10%的16至29歲族群曾遭受性騷擾,男女皆然,大多發生在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但社會規範和沉默文化往往阻礙受害者檢舉及警方執法。

日本政府已推出針對性犯罪者的心理治療計劃規模仍很小,許多慣犯未能接受任何治療。同時,為性犯罪者提供治療計劃的私人機構也寥寥無幾。

2024年7月,日本關西地區1個地方法院審理1名38歲前自衛隊成員,他因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而被起訴。事實上,早在2022年,這名男子就因類似事件被罰款。當被檢方問及動機時,他表明:「我當時很絕望,根本不在乎」。

該男子一直在服用治療工作壓力引發的精神疾病藥物,但他的問題從未解決,他的精神狀態被認為是導致犯罪行為的原因之一。被捕後,他意識到自己的性癖好,並開始接受臨床治療。

為了防止性犯罪者再犯,日本政府於2006年為監獄和其他機構中的性犯罪者引入認知行為療法計劃。這是一種心理療法,可以幫助人們識別消極或破壞性的傾向或行為。

性犯罪者通常會將受害者反應解讀為「興奮」,即使受害者明顯厭惡這種行為。該療法旨在揭示這種「認知偏誤」可能導致性犯罪,並幫助犯罪者認識到他們的解讀是錯誤的。

根據日本法務省1項研究,在出獄3年內參加該計劃的性犯罪者的再犯率是未參加者的3分之2,但只有特定類型的囚犯才有資格參加,許多人在不知如何管理情緒的情況下就出獄,最終再次犯罪。

多年來一直為性犯罪者提供治療的臨床心理學家金谷大哲(Daitetsu Kanaya,音譯)表示,需要接受治療的犯罪者正面臨困境。因此,他2020年在福岡建立1所認知行為治療中心,為2到3人的小組提供為期10個月的治療計劃。

金谷提到,1名患者是來自福岡的30多歲男性,從中學時期就有偷窺癖,這種行為持續到成年後壓力增大時愈演愈烈,最終引發入室搶劫、偷拍等性犯罪。

他的妻子說,犯罪是丈夫應對壓力的方式,並說服他開始在金谷的治療中心接受治療。男子則表示,此前並不知道有這樣的計劃,他藉此改變心態,變得積極,避免再次犯下性犯罪。

金谷指出,日本重視要求犯罪者悔改,「但人們對有效預防再次犯罪的臨床治療缺乏了解」。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