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表示,亞洲投資人正面臨攸關46兆美元投資組合的難題,必須在兩條路中擇一而行。
大摩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艾哈說,亞洲的凈國際投資部位(NIIP)–亞洲人在海外投資價值減去其他國家在亞洲的投資–目前高達46兆美元。
如此巨額的投資組合,由於一大部分押注於光環正日益褪色的美國資產,現在面臨兩條路可選:試著分散投資,或為已投入的美國資產避險。
艾哈指出,目前亞洲人在金融證券總計投資21兆美元,幾乎占這46兆美元投資組合的一半。由於美國資產在他們投資組合權重的佔比高達41.5%,如今正面臨過度曝險的問題。
美國資產表現無與倫比時,重押美國不成問題。但隨著投資人對美國「雙赤字」(財政赤字與貿易逆差)的憂慮加深,美國經濟成長也減緩,情況已改觀。大摩經濟學家預料,「大而美」法案減稅刺激成長的效應,將無法抵銷高關稅和緊縮移民對經濟的拖累。
而且,美國利率和成長率領先其他主要國家的差距日益收斂,也令人愈來愈質疑美元作為資金安全避風港的地位。今年來,美元已貶值10%,摩根士丹利總經策略師估計,到2026第2季,美元還會再貶值8%~9%。
亞洲投資人面臨兩種選擇:分散投資或做避險
因此,亞洲投資人必須思考,是否應該讓投資組合更多元化,降低對美國資產的曝險?還是走另一條路,為已持有的美國資產避險?
艾哈指出,中國大陸持有的美國資產總值早在2013年就觸頂,所以後來增持美國資產的是亞洲其他國家的投資人。截至今年第1季末,亞洲持有的美國資產價值總計7.2兆美元,創新高紀錄。第1季亞洲的結構性經常帳順差達1.1兆美元。因此,無論亞洲諸國與美國簽署什麼樣的貿易協議,亞洲的凈國際投資部位都將持續成長。
不過,大摩指出,數據顯示,「對美國資產的累計配置正開始下滑」,而美國資產占凈國際投資部位的比率也在降低。摩根士丹利跨資產策略師Serena Tang說,亞洲投資人第2季已縮減買超美股的金額。
同時,亞洲投資人也增加對持有美元資產的避險,這說明了為什麼今年來亞元指數已躍升3.87%。亞元指數追蹤一籃新興亞幣對美元的走勢。
大量持有美國資產的經濟體,已見到本幣對美元勁升。例如台幣今年來就升值逾10%,因為壽險公司紛紛提高避險率。避險需求增加因而在匯市激起漣漪效應。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