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護身軍刀」演習期間,澳洲、美國和新加坡在澳洲昆士蘭州舉行的演練中試射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HIMARS)。(路透)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路透》專欄作家艾普斯(Peter Apps)25日撰文指出,美國、澳洲等19國共3.5萬名士兵月初為澳洲史上規模最大的聯合軍事演習「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拉開序幕,目的是讓中國相信,若中國繼續推進入侵台灣的計劃,它不僅可能與美國交戰,還可能與一個強大且裝備精良的同盟陣線交戰。
艾普斯指出,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陸軍中將沃爾(Joel Vowell)表示,「護身軍刀」演習旨在提升美國及其盟友應對太平洋地區任何危機的能力,並將此當成「嚇阻機制」,防止未來衝突的爆發。
然而,美國與盟國的合作隱藏著明顯的外交尷尬,這既源自於太平洋地區對美國總統川普關稅及貿易戰的不滿,也源自對美國及其未來全球角色的不確定性。與歐洲的北約組織(NATO)盟友或澳洲等主要太平洋夥伴不同,美國與台灣之間沒有具有約束力的共同防禦條約。澳洲、菲律賓和該地區的其他主要國家,也沒有義務這樣做。
根據1979年《台灣關係法》,歷屆美國政府都致力於確保部署充足的軍事計劃和資源,以保護台灣免受任何來自中國的威脅,但這並不意味承諾在台灣遭受攻擊時動用武力。事實上,川普政府及其支持者對這類行動的合理性,以及華府應向台北政府提供多少支持,存在明顯的分歧。
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也採取類似的立場,他們通常樂於與美國合作制定緊急應變計劃並深化軍事合作,但不願做出更多(協防台灣)承諾。
川普政府今年1月剛上任時,大聲抱怨歐洲國家未能妥善投資於保衛歐洲大陸,並承諾將美國的重點轉向對抗中國。然而,儘管北約國家現已承諾大幅增加國防支出,包括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5%,以及國防相關基礎建設的1.5%,但美國的太平洋盟友卻有所保留。
在美國巨大壓力下,台灣本身正努力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2.5%,因為美國警告稱,如果不擴大防衛力度,台灣可能會被拋棄。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5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上表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迫在眉睫」,中國將奪回台灣視為邁向地區主導地位的關鍵一步。在日本、澳洲或菲律賓,幾乎沒人質疑這項分析,這些國家長期以來都認為,中國奪回台灣將加劇未來對自身的威脅,並私下權衡可能採取的行動。
然而,自川普今年1月上任以來,美國的亞洲盟友對美國政府在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入侵中採取的冷淡態度深感不安。他們突然擔心,自己可能也會面臨同樣的困境,被剝奪美國的武器供應,並被迫與未來的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川普的關稅和貿易戰言論只讓情況雪上加霜。
自上任以來,赫格塞斯及其團隊被迫付出巨大努力安撫亞洲夥伴,本周與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會面,重申美國對美菲共同防禦協議的承諾。小馬可仕也會見川普,川普同意將對菲律賓的關稅從20%降至19%。日本本周也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其關稅降至15%。
美國高階官員訪問南韓和日本,討論如何利用兩國龐大的造船廠為美軍提供支持,並探討駐紮當地的美軍如何支援台灣戰爭。這似乎凸顯五角大廈的廣泛立場,儘可能忽略紛亂的政治,尤其貿易問題方面,從而專註於建立包括與盟友在內的真正軍事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未來危機中的潛在選擇。
儘管如此,日本、澳洲等亞洲大國及許多較小國家仍擔心美國的支持有朝一日會消失,並明確表示希望與歐洲建立更深的聯繫,包括透過國防採購。今年以來,英國和法國都已向太平洋派遣一艘航空母艦,而澳洲的「護身軍刀」演習也包括來自加拿大、荷蘭、德國和挪威的部隊。
澳洲在「護身軍刀」演習中展現如何協助美軍,包括透過基地、武器儲存設施和大型訓練場,測試長程火箭和其他武器,而美國及其他夥伴則進行激進的訓練,如果在靠近中國海岸的地方進行,可能會被視為局勢升級。
美國內部(包括五角大廈內部)爭論著一項議題,即美國的抗中行動是讓事態更安全或更危險。那些認為美國已不堪重負的人表示,美國應考慮撤回靠近中國的軍隊,包括據報導在台灣的500多名教官、國防承包商和軍事人員,並警告說,他們的存在會加劇意外升級。任何撤軍都可能包括來自南韓和日本的人員,包括沖繩。
批評人士表示,這種撤軍可能被視為替中國入侵台灣開綠燈。
今年6月,隨著美國向中東派遣駐紮在太平洋的航空母艦和愛國者防空系統,中國的兩艘現役航空母艦也進行高調的西太平洋訓練,範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廣大,再次表明中國信心日益增強。
除非另有直接命令,否則五角大廈目前似乎將繼續加強在亞洲的活動,這是否足以讓北京當權者重新考慮是否入侵台灣,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但風險似乎會持續上升。
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