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27日宣布,已與歐盟達成協議,多數歐盟輸美產品將課徵15%關稅。以下是本周開盤前,最值得留意的五件國際和兩岸要聞:
美歐達成關稅協議 美股期指上漲
美國已和歐盟達成協議,歐陸大多數出口產品將面臨15%關稅。協議涵蓋汽車,但不包括藥品與金屬。
截至紐約時間周日晚上6點07分,標普500指數期指上漲0.3%,那斯達克100指數期指上漲0.4%。
同時,歐盟同意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並且在目前的投資水準之上,額外再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還將「採購數千億美元的軍備」
美歐協議框架和上周的美日框架類似,汽車關稅也從25%降到15%,也不包含50%的鋼鋁關稅。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表示,這15%關稅為包含各種關稅,而非疊加於產業關稅之上,也涵蓋藥品與晶片,金屬關稅則會規劃配額機制,在配額機制下的金屬關稅稅率調降,「我們的藥品關稅是15%,不管美國總統(川普)後續決定要怎麼處理全球藥品,為另外處理」。
這是美國首度有貿易協議,涉及還沒宣布的半導體與藥品關稅,再度開創先例。
美中瑞典談判 南華早報:關稅休兵將再延長3個月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根據兩方的知情人士指出,北京和華府2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展開貿易談判,可望將關稅停火期再延長3個月。
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和美國5月同意於繼續貿易談判同時,相互停止大部分高額關稅90天。這項暫停措施將於8月12日到期。
這些消息人士指出,這兩大經濟體進行第3輪貿易談判期間,雙方將闡明各自針對主要癥結點的看法,例如美國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憂心,但是不會達成任何具體突破。
美商務部長:兩周內公布半導體232調查報告
美國4月以國安名義發起232晶片產業調查,關稅細節尚未出爐,台灣等半導體高度發展國家無不繃緊神經。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今天宣布,將在兩周內公開調查結果。
這項調查涉及範圍廣泛,例如矽晶圓等晶片零組件、晶片製造設備及「含有半導體的下游產品」。商務部著眼「提高國內半導體生產能力的可行性」,以降低對進口產品的依賴,還有為了保護國安,是否「有必要」實施關稅等額外貿易措施。
標普500、那指連袂再創歷史新高 本周美股行情面臨三考驗
標普500指數上周五(25日)連五日上漲,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連袂再創歷史新高,主要受到企業財報穩健以及美國可望和各國達成貿易協議所提振。美股行情本周將面臨三重考驗,包括「科技七雄」財報、聯準會(Fed)決策動向、以及美國和各國敲定貿易協議的最後期限。
在工業和原物料類股帶動下,標普500指數上周五上漲0.4%,那斯達克上漲0.2%,道瓊工業指數也上漲0.5%。標普500指數7月以來已九度創下新高,創下2021年8月以來單月紀錄;那斯達克本月13度收在新高,也寫下近五年來最多單月創新高紀錄。
標普500指數周線上漲1.5%,那斯達克和道瓊指數分別上漲1%和1.3%。
英特爾(Intel)因暗示放棄開發14A製程,上周五崩跌8.5%,台積電ADR則上漲1.7%,費城半導體指數接近平盤。一周下來,台積電ADR漲2.2%,費半跌1.5%。
台灣首波罷免投票落幕 外媒:賴總統施政難度升高
台灣「大罷免」投票落幕,國民黨保住掌握立法院多數席次地位。美國財經媒體彭博資訊報導,這場投票結果對總統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是一大打擊,選民壓倒性拒絕罷免24名立委。
美聯社則指出,開票結果沖淡民進黨翻轉權力平衡的希望,賴總統施政難度將進一步上升。
紐時指出,對支持者而言,大罷免行動反映台灣民主充滿活力,反對陣營則認為這場行動濫用罷免權。
路透也報導,罷免支持者原本希望透過這場投票向大陸發出訊息,大罷免投票結果讓民進黨受挫。英國金融時報(FT)則指出,投票結果可能加劇台灣政局癱瘓局面。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