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韓國迎來光復節80周年。 李在明卻在這一天舉辦了一場自稱國民任命儀式的表演,試圖彌補因提前大選而省略的就職典禮。 然而,真正吸引世人目光的不是儀式,而是他端出的特赦大餐——赦免、減刑與復權合計83萬6.687人,規模遠超朴槿惠時期數百倍,堪稱憲政史上的赦免奇觀。 問題在於,這並非修補裂痕的舉措,而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操作。
赦免名單中最矚目的,是前法務部長、前曹國革新黨黨首曹國,以及因挪用慰安婦募款而身敗名裂的前議員尹美香。 財閥高層如 SK Networks 前會長崔信源、三星前副會長崔志成也在列。 這些人不是醜聞纏身的政治人物,就是權勢熏天的財閥菁英。 所謂團結國民,實際上更像菁英自救。
法務部的說辭冠冕堂皇——超越分裂與對立、促進國民和解。 但韓國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特赦從來不是弱者的出口,而是政商權力的後門。 全斗煥、盧泰愚雖因政變與血腥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被判刑,最後仍能安然出獄; 李明博、朴槿惠大規模赦免財閥總裁; 文在寅甚至推翻了自己五大腐敗犯罪不赦免的承諾,放走朴槿惠。 如今李在明重蹈覆轍,再度證明特赦改革只是一場自欺的空話。
最具爆炸性的莫過於曹國案。 他因子女入學舞弊、掩蓋監察、收受不當利益而三審定讞,卻僅服刑八個月便重獲自由。 司法界痛批這踐踏了平等原則:普通人必須服滿九成刑期、認罪悔過才可能假釋; 曹國既未認錯,刑期僅三成,便能恢復自由。 這不只是對司法公平的侮辱,更是對青年世代的挑釁。 當年的入學舞弊事件,早已點燃年輕人對進步菁英的怒火——那些滿口「公平正義」的政治人物,卻在子女教育與資源分配上延續特權。 曹國出獄,象徵的不只是「檢察獨裁的終結」,更像是「公平議題的葬禮」。
青年世代早已看穿:財閥犯罪可以靠特赦洗白,政治菁英可以靠特赦復活,而普通人,即便因貧窮偷一條麵包,仍得把牢底坐穿。 這種司法不平等,讓「公平」徹底淪為笑話,也把青年世代推向更深的政治厭惡。 部分人甚至轉向極右勢力,試圖尋找能擊碎既得秩序的替代方案。
政壇反應也極為激烈。 第一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直斥這是典型的「報恩赦免」,完全無視民意。 他們批評赦免曺國、尹美香等人是《法治的恥辱事件》,破壞執法一致性,並質疑李在明政府是否還能自稱落實國民主權。 相對地,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則強調,社會反應並非全盤負面,還宣稱這有助於恢復曺國等人的政治存在,對民生與國民團結具有積極意義。 至於祖國革新黨,更將此次特赦吹捧為糾正司法扭曲、推動檢察改革的新起點。
然而,媒體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特赦不僅規模空前,更疑似暗藏政治算計。 名單中除了政治人物,還包括經濟界人士、工會代表、小商販、農民,以及因交通違規入獄的普通民眾。 總數高達 83 萬 6.687 人,其中政治公職人員 27 人、經濟界 16 人、工會等 184 人。 這種「大包裝」方式,讓人懷疑李在明是藉由赦免庶民作為掩護,實際上卻在為特定政治人物解套。 更有評論直言,這是李在明為了償還政黨債務、集結親文勢力、鞏固執政基礎的手段之一。
韓國總統的特赦權幾乎沒有制衡。 2007年雖設立了特赦審查委員會,但名單標準至今不透明,總統依舊可以隨意作。 李在明偏偏選在光復節這個象徵自由與獨立的日子,把一場國家紀念日變成政治化妝舞會,結果卻是進一步加深分裂。 支持者高喊「檢察改革的勝利」,反對者則譏諷「雙重標準 2.0」,而真正需要的嚴肅公共討論卻始終無從展開。
韓國總統李在明前(15)日宣布特赦83萬6.687人。 圖:翻攝自 @DXDWX999 X 賬號
李在明的光復節特赦,沒有帶來國民團結,反而削弱了政府的政治正當性。 曹國事件,早已不只是單一人物的成敗,而是韓國社會公平與階級矛盾的照妖鏡。 今日的核心問題,不在於「曹國有罪」或「曹國無罪」,而是:當特赦淪為政治商品,韓國的司法還有何公信力? 當進步菁英也墮落為特權玩家,誰還能替青年世代代言「公平」?
光復節原本是紀念自由與獨立的日子,但在2025年,韓國人卻被迫看見:自由被菁英壟斷,正義被總統交易。 曹國雖然重獲自由,但曹國事件仍未落幕。 真正的審判,正在韓國社會「公平」與「不公平」的裂縫之間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