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報道,隨著中國 DeepSeek 實驗室推出高效大型語言模型,以遠低於成本的方式挑戰矽谷,美國政界對 AI 主導權流失的焦慮急遽升溫。對此,輝達執行長黃仁勛於 11 月出席該報舉辦的「AI 未來峰會」時罕見發出警告:「中國將贏得 AI 競賽。」他這番話,其實是針對美國各州相繼推出的 AI 法規,批評這些「安全閥」正演變成壓垮創新的枷鎖。
拜登政府雖於 2023 年通過《國家 AI 倡議法案》,並在 2024 年擴大對中晶元出口管制,但全面性的聯邦立法遲遲卡關,導致各州自行上路。根據美國州議會協會 2025 年報告,50 州共提出超過 260 項 AI 法案,其中 22 項已成法,約 50 項進入最後審議,形同「州州有法、處處不同」。
以加州為例,州長紐森(Gavin Newsom)九月簽署《前沿人工智慧透明法案》(SB 53),要求開發成本達 1億美元或以上算力逾 10的26次方 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的模型須公開訓練數據來源、演演算法架構與風險報告,違者最高罰營收 1%,並須接受州認證第三方審查。這對英偉達等晶元供應商構成實質衝擊,下游 AI 開發若延誤審查,GPU 出貨即被迫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