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4 11 月

數千密密麻麻的孔洞,竟是印加人的賬本?

在秘魯一條岩石嶙峋的山脊上,一處由5000多個緊密排列的孔洞構成的奇特地貌,如同一英里長的巨蛇般蜿蜒攀上山體。十多年前,考古學家查爾斯·斯坦尼什(Charles Stanish)首次見到這片被稱作「孔洞帶」(Band of Holes)的巨型構造時,不禁驚嘆——他從未見過如此怪異的景觀。

「這個遺址太讓人著迷了,」他坦言。 這片遺址還有個名字叫蒙特西耶佩山(Monte Sierpe),也被當地人稱為「蛇山」。自1931年美國科考隊在秘魯考察期間重新發現它以來,它就一直讓考古學家和陰謀論者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任職於南佛羅里達大學的斯坦尼什與同事開展了一項新研究,或許終於能揭開這個奇特構造在約一千年前被建造的緣由。

研究團隊藉助微植物學證據與無人機航拍影像推斷,這成千上萬的孔洞或許是用來統計當地族群向印加統治者繳納貢品數量的。11月9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古物》期刊(Antiquity)上,文中還指出,該遺址的誕生時間其實早於印加帝國崛起之時。 

如今的蒙特西耶佩山地處偏遠,坐落在安第斯山脈的山麓地帶,距離秘魯南部城市皮斯科以東約20英里。但新研究表明,印加人之所以會徵用這片遺址,是因為它曾是人們聚集的核心地帶——人們在這裡交換糧食、布匹、黑曜石與石器工具。 

那些離譜的猜測

考古學家推測,「孔洞帶」已有約1000年歷史,而當地的欽查人在大約400年後被納入了印加帝國的統治。欽查人曾在遺址附近定居,但考古學家至今仍未弄清,究竟是誰最先建造了這片孔洞構造。 

這片遺址真正走進現代大眾視野是在1933年——當時國家地理刊登了它的首批航拍照片。斯坦尼什提到,長期以來,它一直是偽考古學理論的「熱門對象」,有人聲稱它與遠古宇航員有關,甚至還將其和亞特蘭蒂斯神話扯上關係。 

數千密密麻麻的孔洞,竟是印加人的賬本?

研究人員藉助無人機重新勘察了蒙特西耶佩山沿線的 「孔洞帶」(Band of Holes),研究結果表明,印加人或許徵用了這處曾為市場的遺址,用以向當地人徵收貢品。| 國家地理圖片集

而在正經的考古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更合理的推測:它可能是防禦工事,可能是儲物設施,可能用於收集雨水,可能用來捕捉霧氣,也可能是種植作物的特殊場地。

大約10年前,斯坦尼什就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印加人或許用這些孔洞來核算貢品數量。如今的新研究不僅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猜想,還指出「孔洞帶」最初其實是個物物交換的市場。

不過研究人員也沒有完全排除另一種可能——它或許只是一處儀式性地畫,就像著名的納斯卡線條(Nasca lines)那樣。 

數千密密麻麻的孔洞,竟是印加人的賬本?

2024年拍攝的蒙特西耶佩山孔洞群 | 國家地理圖片集

遠古市場的痕迹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悉尼大學考古學家雅各布·邦格斯(Jacob Bongers)介紹,團隊在孔洞中發現了玉米以及一種常用於編籃的野生植物的細微痕迹。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可能先用植物材料鋪墊在孔洞內壁,再將貨物存放在裡面,同時用籃子或布包來運輸這些物資。 

更關鍵的是,「孔洞帶」恰好位於連接海岸與安第斯高地的遠古道路樞紐附近——這樣的位置,讓它成了「物物交換市場的絕佳候選地」。邦格斯解釋道,這裡很可能是不同族群、專業商販碰面交易的理想場所。 

「大量人把貨物存進孔洞,或許是為了公開顯示兩方面信息:一方面是現有貨物的數量,另一方面是公平交換所需的貨物數量,」他進一步說明,「比如,一定數量裝著玉米的孔洞,可能就相當於同等數量裝著棉花或古柯葉的孔洞,雙方可以憑此進行等價交換。」 紐約州立大學奧斯威戈分校的考古學家喬丹·多爾頓(Jordan Dalton)也認可「蒙特西耶佩山最初是市場」的說法。

作為研究印加時期經濟的專家,她沒有參與此次新研究,但曾在附近的欽查谷做過遺址發掘工作,也親自探訪過「孔洞帶」。「這片遺址位於山谷與高地之間的重要過渡地帶,不同族群常會在這裡聚集,」她說,「所以我覺得『這裡曾是市場』這個推測非常有道理。」 

數千密密麻麻的孔洞,竟是印加人的賬本?

目前尚不清楚最初是哪個或哪些族群建造了這座市場,也不確定它剛建成時包含多少個孔洞,但印加人很可能對其進行了擴建和改造,以適配他們的核算需求。| 國家地理圖片集

地貌也能當「賬本」?

除了分析孔洞中的植物殘骸,研究人員還動用了無人機從空中拍攝「孔洞帶」,以便更全面地記錄它的結構。他們發現,這片長約一英里的構造由60多個獨立的「孔洞區塊」組成,每個區塊之間都隔著一條狹長的土地。不同區塊的行數不同,每行的孔洞數量也不一樣。 

「比如其中一個區塊,至少有9排孔洞,每排8個;另一個區塊有6排每排7個孔洞的區域,再加上1排8個孔洞的區域,總共是50個孔洞,」邦格斯舉例說,「還有一個區塊至少有12排孔洞,每排的數量在7個和8個之間交替。」 

目前這些數字背後的具體含義還未完全明確,但研究人員認為,蒙特西耶佩山孔洞的數量規律,可能與某種「結繩文字」的計數方式有關。

結繩文字是一種古老的打結繩索組合,據信是用來記錄數字的——雖然它常被認為與印加人有關,但其實更早的安第斯民族就已經在使用它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蒙特西耶佩山的孔洞數量規律,似乎與幾英里外一處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古老結繩文字的計數方式相吻合。「從這個角度來說,蒙特西耶佩山或許就是一處『地貌結繩文字』,」邦格斯說。印加人很可能徵用了最初作為市場的這片遺址,將它改造成核算當地族群貢品的工具——不同的孔洞區塊,或許正對應著不同的貢品額度,或是不同的納貢人群。 

邦格斯表示,要是研究人員的推測成立,這項研究還會引發一個新的思考:「古代社群是如何通過改造地貌來聚集人群、促進交流的?」斯坦尼什則補充說,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究孔洞中發現的植物痕迹的來源,其中有些植物可能還具有藥用價值。「每一次新發現,都會讓『孔洞帶』的神秘色彩更濃一分,」他說。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