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赤龍蓄勢揚濤 歐美應對同調?
中國大陸自從文革結束,開始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過去近半世紀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不但綜合國力驚人成長,社會繁榮民生改善,但亦在同時在面對國際社會時,逐漸開始調整政策,爭取國際規範話語權,並且透過認真參與並積極支持國際組織,擴展其國際政治影響力。
對於原本透過相互合作、握有宰制全球秩序地位之歐美國家來說,面對中國大陸逐漸崛起,並且帶動多個開發中國家,開始挑戰既有國際社會權力架構,當歐美國家感受到其權力與地位下滑,無法對其他國家予取予求時,自然會充滿疑慮與焦躁。因此近年來,將矛頭指向北京,高調宣傳中國大陸可能成為國際秩序與和平穩定威脅,幾乎就已經成為西方知識菁英普遍性論調。
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究竟要如何應對,其實到目前為止,在大西洋兩岸,美國與歐洲還未達成共識,雙方策略觀點亦存在歧見,利益取捨之間更是充滿矛盾。基於歐美強權從大航海時代經略海洋,實現海外殖民與帝國主義歷史情懷,西方國家普遍重視海權,並希望透過掌控海洋運輸,宰制全球商業貿易與國際政治發言地位之基本思維,原則上還是歐美強權戰略安全社群主流觀點。
因此在過去幾年間,政治評論者與軍事觀察家注意到,歐洲國家開始重視運用海軍武力在海外展現其政治企圖心。其中包括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都曾經派遣海軍艦艇前往印太地區,透過參與聯合演習與敦睦訪問以便展示兵力。尤有甚者是歐洲各國亦積極拉攏印太地區可結盟對象,透過簽訂情報交換、後勤支援以及准許派遣軍隊入境,開始布局日後運用軍事手段干預印太情勢所需基礎。
面對歐洲國家積極運用海軍實力,希望在印太地區有所作為,並且積極在印太地區尋求結盟關係,華盛頓其實是相當取捨兩難。說實在話,歐洲國家派遣海軍艦隊前來印太海域示威,在政治聲勢上看起來是架式可觀,而且經常表態呼應唱和美國政策立場,同時也確實能夠滿足歐洲安全學界與戰略社群之情感投射;但若認真檢討其實際作戰能力,實際打起硬仗來說,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