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周五刊登文章,試圖解開這麼一個謎團,這就是:習仲勛是一位開明的改革者,他的兒子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不應該也是一位改革者嗎?為什麼習近平卻是一位保守主義者呢? 就此,法國世界報介紹了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有關習仲勛的英文傳記《黨的利益至上:習近平之父習仲勛的生平》。在這部傳記著作中,作者約瑟夫·托里吉安(Joseph Torigian)認為,習近平的保守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絕對忠誠文化的標誌。
磨難是政治鍛造的熔爐
世界報首先描寫了這麼一個場景:文革高潮中的1967年春天的某一天,13歲的習近平因其父親的「政治問題」,頭上戴著沉重的鐵制高帽子被批鬥,在這次批鬥會上,習近平受盡了侮辱,甚至連他母親也不得不隨著旁邊的人喊著「打倒習近平」。隨後,習近平被送往少年管教所,寒冬臘月他只有單衣,只能睡在冰冷的地板上,還滿身都有虱子。習近平後來坦言,他曾懷疑自己是否能活下去。習近平的同父異母姐姐也在文革中上吊自殺。
然而多年後,當父子終於團聚,父親習仲勛卻要求當時23歲的習近平背誦毛主席語錄。家庭悲劇以及深切體會過的黨的殘酷,為什麼沒有讓他們動搖對黨的信仰,反而讓他們對共產黨有了更深的忠誠呢?
習仲勛英文傳記的作者認為,習家父子都深受布爾什維克文化的影響,這種文化推崇「自我磨練」,認為個人磨難是政治鍛造的熔爐,你受的苦越多,就越覺得黨的恩情如山。只有通過絕望與犧牲,才能真正成為黨的可靠戰士。青年時代的習近平熱衷閱讀俄國小說《怎麼辦?》,其主人公就是睡在釘板上錘鍊意志。
黨的利益第一,黨領導一切
要想理解為什麼習近平將中共視為中國復興的唯一工具,必須追溯其父親的紅色履歷。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1913年生於山西農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成長的山西省飽受貧困、軍閥混戰、社會動蕩和鴉片泛濫的困擾。14歲時,饑荒和霍亂肆虐鄰村,習仲勛參與了一場暗殺行動,以毒死一名反革命教師。可是,行動失敗,卻讓其他幾位教師因此患病。20歲時,習仲勛已經兩次入獄,還中過一次彈。他終其一生都在說:自己最終會被活埋。
1959年,由於一部描寫他革命經歷的傳記被認為「有個人崇拜的嫌疑」,習仲勛遭毛澤東點名批判,被打入冷宮長達十五年。直到1978年,鄧小平復出後才得以平反。他主導創立深圳等經濟特區,並輔佐胡耀邦,推動改革開放。
讓記者、外交官、漢學家、中國公民,甚至政權內部人士都不明白的是:既然父親是一位改革者,兒子難道不應該也是一位改革者嗎?為什麼這樣一位開明的長者,卻養育出了一位高度集權、強化黨的控制、對內肅貪打壓、對外冷峻強硬的「紅色皇帝」?!
習仲勛傳記作者認為,這不是偏離父志,而是對父輩經驗的極端繼承。習仲勛這位後來的「改革派」並非是溫文爾雅的自由主義者。早在1930年代,他在肅反中毫不留情,逼供不擇手段。1950年,他曾說:「要殺得人心惶惶。」他的「務實改革」不過是在革命鬥爭經驗基礎上的戰略調整,而不是對專政體制的質疑。
習近平從父親那裡學到的,不是「開放包容」,而是「不要挑戰黨」。毛澤東曾就習仲勛表示,習仲勛是「黨的利益第一。」今天,習近平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則是:「黨領導一切」。這正是習仲勛精神的延續。